昔昔盐二十首 其十三 惊魂同夜鹊

三匝无堪托,一心谁共论。
翻怜寒夜鹊,同是易惊魂。
玉塞山千叠,银河月半痕。
岂因惯烧脑,终是不忘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昔昔盐二十首·惊魂同夜鹊》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祐,系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后期诗人。大中六年,考中进士,曾历任多职,官终渭南尉。他的诗歌以五言为主,多写景状物,风格清丽自然。《惊魂同夜鹊》作为其作品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从文学价值方面来看,赵嘏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情,成功塑造了一个孤独而多情的人物形象,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夜晚惊魂的叙述,更是一种情感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展现。这种表达方式在古典诗歌中较为少见,显示出赵嘏在诗歌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力。同时,这首诗的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孤寝红罗帐”、“双啼玉箸痕”等,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赵嘏生活的时代正值唐代晚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诗中的“思君常入梦”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于友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而“同鹊屡惊魂”则可能表达了一种对不安定生活的忧虑和恐惧。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可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心态。通过对这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赵嘏诗歌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就艺术技巧而言,赵嘏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例如,他通过描写夜晚的孤独和恐惧来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坚定和勇敢。此外,诗中的语言选择也非常讲究,如“孤寝红罗帐”和“双啼玉箸痕”,这些富有色彩和细节的词语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一幅生动的画面。

《昔昔盐二十首·惊魂同夜鹊》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体验的古诗,也是赵嘏诗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