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亭标净爽,花木长精神。
幸尔过愁雨,犹然及践春。
茶来南国贡,雁去北天宾。
漫惜韶光促,清和亦可人。
雨后圆明园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圆明园 其一”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作品。
《雨后圆明园(三月廿六日)·其一》由清朝乾隆时期的诗人弘历所写,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以下是对这首作品更为详细的介绍:
创作背景:《雨后圆明园(三月廿六日)·其一》的创作时间为清朝乾隆年间,具体时间无法考证。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他统治下的清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艺术成就显著。乾隆皇帝本人也是一个热爱文学和艺术的帝王,他本人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的诗篇,也有细腻温婉的小品。
艺术特色:在艺术风格上,此诗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传统,语言典雅,意境深远。通过对圆明园春景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思想内涵: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可能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如通过描绘春景来隐喻盛世之下的隐忧等。乾隆皇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政治色彩,这也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角度。
乾隆皇帝的《雨后圆明园(三月廿六日)·其一》不仅是一首描写圆明园春景的诗歌,更是清朝盛世的象征之一。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