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寺 其二

名山结四邻,拱伏礼能仁。
松色远逾秀,泉声春更新。
自能空世谛,顿觉息凡尘。
小坐参今昔,谁分主与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成寺 其二》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感悟的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简介
  • 弘历是清朝时期的皇帝,其诗作多反映个人修养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象为载体,传达出一种超脱物外、心静如水的生活态度。弘历的诗歌风格细腻而深刻,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哲理的世界。
  1. 诗词原文
    名山结四邻,拱伏礼能仁。
    松色远逾秀,泉声春更新。
    自能空世谛,顿觉息凡尘。
    小坐参今昔,谁分主与宾。

  2. 诗词赏析

  • 名山结四邻,拱伏礼能仁:这句话描绘了天成寺周围环绕着众多山峰,形成了一种庄严且祥和的氛围。”拱伏礼能仁”则表达了寺庙周围的环境对人的恭敬与仁爱。
  • 松色远逾秀,泉声春更新:通过对松树颜色的描述和泉水声音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清新自然之美。这不仅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 自能空世谛,顿觉息凡尘:这里的“自能”意味着通过自我修炼达到一种清净的状态。而“顿觉”则表达了瞬间的觉悟和解脱,表明诗人已经超脱了尘世的纷扰。
  • 小坐参今昔,谁分主与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寺庙中的短暂停留,通过观察和思考来领悟时间的流逝和人的存在。”谁分主与宾”则暗示了这种体验超越了世俗的界限,达到了一种无我无他的境界。
  1. 创作背景
  • 《天成寺 其二》的创作时期不详,但从诗中透露出的意境与情感来看,可能创作于清朝中期,当时弘历作为皇帝,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修为都有深刻的思考。
  • 这首古诗可能是在一次游历天成寺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感悟。
  1. 文学价值
  • 《天成寺 其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传递出一种对生命、时间和宇宙本质的理解。
  • 该作品的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它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1. 历史意义
  •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古诗词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弘历的《天成寺 其二》也不例外,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天成寺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哲学上的探索。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是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