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园二十八景诗 其二十四 栖月崖

秋夕溶溶际,春宵淡淡时。
亭虚全约白,崖迥半含规。
隐与环中契,悬应静里知。
嫦娥馀结习,到此几栖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静宜园二十八景诗·其二十四·栖月崖》是一首描绘秋日夜晚和春日夜晚景象的诗歌,由乾隆皇帝创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清乾隆皇帝弘历(即乾隆)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他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情感。
  • 弘历擅长写景抒情,尤其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1. 诗歌原文
    秋夕溶溶际,春宵淡淡时。
    亭虚全约白,崖迥半含规。
    隐与环中契,悬应静里知。
    嫦娥馀结习,到此几栖迟。
  2. 诗歌内容分析
  • 秋夕与春宵:诗歌开篇描绘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秋夜和春夜,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
  • 亭子与山崖:诗人通过“亭虚全约白”和“崖迥半含规”等形象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了山亭的轮廓和山崖的形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 内在关联:诗人通过“隐与环中契”和“悬应静里知”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悟,强调了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 嫦娥的意象:“嫦娥馀结习,到此几栖迟”一句,则引入了古代神话中嫦娥的形象,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1. 文学赏析
  •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领悟。
  • 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1. 历史背景
  • 《静宜园二十八景诗·其二十四·栖月崖》的创作背景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对自然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 这首诗可能是作为园林中的景点之一进行创作的,旨在通过文字来传达园林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静宜园二十八景诗·其二十四·栖月崖》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它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笔,展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自然景观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