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日立冬

闰月催时序,秋深早立冬。
候风因验政,辨日每占农。
人迹霜华重,山峦黛色浓。
园林零落尽,徙倚眄苍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十八日立冬》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爱新觉罗·弘历。这首诗作于清朝乾隆年间,表达了作者对时序更替、自然景象以及政治事务的深刻感悟。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六十年,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被誉为“文治武功”的典范。乾隆帝热衷诗词,据说一生作诗达4万多首。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闰月催时序,秋深早立冬。
    候风因验政,辨日每占农。
    人迹霜华重,山峦黛色浓。
    园林零落尽,徙倚眄苍松。
  • 翻译
    闰月促使时节变化,深秋提前到来立冬。
    候风可以验证政务,每天的太阳位置都关乎农业。
    人们足迹上的霜花厚重,群山的颜色浓郁而深沉。
    园林凋零殆尽,我徘徊着望着苍松。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九月十八日立冬》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的五言律诗格式,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衰微,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层次思考。

《九月十八日立冬》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流传于后世,更成为了研究乾隆年间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文学的韵味,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