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扶栏铭

天山三十有二般,伐石贯木树扶栏。
谁其化险贻之安,嵩武上将唯桓桓。
利有攸往万口欢,恪靖铭石字龙蟠。
戒毋折损毋钻刓,光绪二年六月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山扶栏铭》是清代诗人左宗棠的作品,全文如下“天山三十有二般,伐石贯木树扶栏。谁其化险贻之安,嵩武上将唯桓桓。利有攸往万口欢,恪靖铭石字龙蟠。戒毋折损毋钻刓,光绪二年六月刊”

《天山扶栏铭》作为左宗棠的代表作,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艺术魅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多角度分析:

  1. 文学价值
  • 《天山扶栏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风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天山、石头、树木等,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气息的场景。
  • 该作品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简洁明快,同时又富有音乐性。每一句都充满了力度与节奏,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 思想内涵
  • 《天山扶栏铭》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它还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于军人职责的尊重。通过对“嵩武上将”的描写,表达了对英勇将领的崇敬之情。
  • 诗中的“谁其化险贻之安”,反映了作者希望化解边关危险,确保国家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左宗棠对军人忠诚和勇敢精神的赞赏。
  1. 创作背景
  • 《天山扶栏铭》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国家边疆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 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天山扶栏铭》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果,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鉴赏评价
  • 《天山扶栏铭》在文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在形式上创新,语言精炼,情感真挚,是清代诗歌的佳作之一。
  •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这首诗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关注国防,同时也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山扶栏铭》不仅是一首表现力丰富的古诗,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献。通过对其细致的解读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