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南竹枝词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荆南竹枝词》是清代诗人史承豫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荆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介绍:史承豫是清江苏宜兴人,字衎存,号蒙溪。他与兄史承谦并擅词名,被称为“宜兴二史”,工诗文,著作丰富。在诗词方面,他的诗集《苍雪斋诗文集》等著作流传后世,显示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 作品来源:《荆南竹枝词》可能是史承豫根据自己在荆南地区的生活经历或所见所闻而创作。作为清代的作品,此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乡土的依恋以及对自然美的颂扬。
  1. 内容解析
  • 诗歌原文: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 诗意解读: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荆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季节变化。前两句“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回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接下来的“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则描绘了春天里桃花盛开的景象,以及蝴蝶飞舞的生动画面。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史承豫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如“读书人去剩荒台”中的“去剩”两字,既表达了历史的沉淀,也带有一丝淡淡的怀旧之情。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读者产生共鸣。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桃花”、“蝴蝶”等意象不仅美化了文字,还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深度。桃花的艳丽与蝴蝶的轻盈,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诗句更加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荆南竹枝词》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段历史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通过了解其创作背景、内容解析和艺术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