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房遇风

四鼓出门去,辘辘双轮驶。
手炉火尚温,仆夫呼止止。
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
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
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
今来日正中,清绝无尘滓。
恨未一领略,空动子我指。
忽闻声隆隆,雷转空山里。
远自西南郊,徙觉振两耳。
顷刻人声忙,闩车缚行李。
我仆正饮马,人马仆如蚁。
地轴神鳌翻,天柱毒龙毁。
昆阳战正鏖,武安兵四起。
塞户齽齘坐,昏不辨匕几。
设想车行迟,吹化身余几。
入夜更怒号,诘朝殊未已。
干饼分充饥,谁暇问甘旨。
仆面愁无色,我转大欢喜。
奇境得奇观,陈编空载纪。
若非亲见闻,几将蠡测拟。
三日乃收声,开户作遐视。
蓬裂车空存,雪净天如洗。
御行善泠然,吾将笑列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间房遇风》是清代诗人史善长创作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领略到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受。下面将详细解读《三间房遇风》:

  1. 作品原文
  • 四鼓出门去,辘辘双轮驶。
  • 手炉火尚温,仆夫呼止止。
  • 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
  • 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
  • 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
  • 今来日正中,清绝无尘滓。
  • 恨未一领略,空动子我指。
  • 忽闻声隆隆,雷转空山里。
  • 远自西南郊,徙觉振两耳。
  • 顷刻人声忙,闩车缚行李。
  • 我仆正饮马,人马仆如蚁。
  1. 作者介绍
  • 史善长,字春林,浙江山阴人,清代诗人。他跟随父亲居住在广东,从父而居。史善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于世,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1. 作品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三间房遇风》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力量,如“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等句子,展现了风速之快和影响之大。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力量的认识和尊重。
  • 人文活动的描写: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环境的描述,还穿插了人物的活动,如仆人的反应、马匹的喝饮等,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这种描写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1. 写作背景
  • 地理环境:史善长生活在一个多风的地区,这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通过对特定地理位置的风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体验,也提供了对当地气候特征的科学认知。
  1. 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三间房遇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用词准确生动,能够精确地传达情感和景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使用了“风”、“雷”、“云”等多种自然元素,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通过《三间房遇风》,可以了解到清代的一些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这对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意义:该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背后反映的生活哲学和社会观感也能给予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三间房遇风》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现象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它展示了史善长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一种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以及面对自然力量时应持有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