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乌鲁木齐

到戍如到家,喜得息行李。
况我病狼狈,九死一生耳。
初望见汉城,一道烟光紫。
嘈嘈市井开,辘辘轮蹄驶。
老树但榆柳,槎蚜环半里。
突兀虎头山,赤壁晴霞起。
溪水纵横流,冻处冰齿齿。
何处秀野亭,久圮无遗趾。
酒肆错茶园,不异中华里。
驱车化成坊,店房高列几。
两仆掖我下,摇摇步难徙。
居停主人贤,先为备薪水。
且往大帅府,乞假容调理。
乡友四五人,亲情骨肉比。
劝慰伴晨昏,饮食谋甘旨。
一笑语我仆,到此即便死。
已胜土鲁番,黄钱无半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到乌鲁木齐》是清代诗人史善长创作的诗歌作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初抵新疆伊犁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作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述,更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感的投入表达了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异域文化的细腻感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介绍:

  1. 创作背景:《到乌鲁木齐》的创作背景与史善长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史善长原籍浙江山阴,因家境贫寒曾为塾师、吏员、洋商,后捐资成为江西馀干县知县。在一次因捕“妖贼”不得而谪居乌鲁木齐的经历中,他深感新疆边陲之地的艰难与美丽,遂有感而发,留下了这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篇。
  2. 艺术特色:《到乌鲁木齐》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反映。诗人用词精炼,通过对城市景观、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观察,勾勒出一个立体多维的新疆边陲画卷。例如,诗中提到“嘈嘈市井开,辘辘轮蹄驶”,生动地展现了乌鲁木齐作为边陲小城的繁忙景象。
  3. 文化意义:《到乌鲁木齐》不仅是对乌鲁木齐这一地理空间的描述,更是对新疆多元文化的体现。诗中不仅描述了城市的风貌,还包括了对当地民族风情的描绘,如“两仆掖我下,摇摇步难徙”,反映了当时新疆社会的人文环境。此外,诗中的一些语句还揭示了当时新疆社会的某些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秀野亭,久圮无遗趾”,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
  4. 文学史地位:《到乌鲁木齐》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意蕴被后世读者所传颂。这首诗作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尤其是边疆文学的重要资料。
  5. 影响传播:《到乌鲁木齐》的传播和流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自发表以来,这首诗不仅在当地广为传颂,还被收录在各种文学作品集中,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到乌鲁木齐》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展现了新疆的历史和文化魅力,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到乌鲁木齐》不仅是一首描写新疆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揭示人性、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深入研读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