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吟(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须弥山势趋中华,南来到海奇而葩。
不知何年碧海上,变现出此青莲花。
罡风吹花忽山立,山灵直取花为家。
群山万叶护花起,蒙蒙海气生青霞。
玲珑藕孔达海眼,中辟洞穴藏龙蛇。
偶传花妖骇世耳,时见仙药胎灵芽。
筠篮采药有山客,洞天琪草寻三桠。
山深往往遇灵境,异果或得安期瓜。
仙翁在山工造梦,纷纷鼠穴行牛车。
峰头布席作重九,幕天夜转星河斜。
人间万梦一夕聚,蝶愁蚁喜争相哗。
山灵醒眼观幻相,岁岁见惯宁嗟呀。
空青终古此山色,众星遍阅恒河沙。
或云文山昔登此,帝舟南望天之涯。
花中世界忽破碎,胡尘满眼空咨嗟。
力图南徼存帝统,荒山走处人争夸。
千年来者少此客,薜萝山鬼应相揶。
我归于潮已四载,看山未得探幽遐。
近游偶泛北溪棹,海风淅淅吹蒹葭。
苍山忽现菡萏色,直倚天半云难遮。
青鞋布袜意先往,泊舟径欲穷嵢岈。
千村万落出山下,山光青尽连桑麻。
一庵傍麓佛貌古,老僧云气生袈裟。
香厨石泉沁寒碧,松枝闲拾烹山茶。
绕庵微径转愈上,山农冬暖方烧畬。
岩苔半脱过虎迹,林香未散喧蜂衙。
于时身入莲花里,眼中山势尤盘拿。
天空海阔见真面,独立万古何槎枒!
登山未半全势出,祗觉雄秀无能加。
天池玉井俨在目,奇石离立如辟邪。
慨将灵秘贶我觌,此意既拜山灵嘉。
竟让文山凌绝顶,山灵亦恐吾疵瑕。
林间选石久坐眺,苍然暮色催栖鸦。
下山回望留后约,山月送客明归槎。
梦神趾离夕引我,洞天仙乐陈皇娲。
须臾緤马碧云顶,山河历历隆而洼。
云中缥缈瞰人世,目厌战气腾蛮蜗。
愿化莲花作台坐,海上与佛同结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莲花山吟》是清代诗人丘逢甲的作品。下面将对《莲花山吟》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须弥山势趋中华,南来到海奇而葩。不知何年碧海上,变现出此青莲花。《莲花山吟》的原文如下:“须弥山势趋中华,南来到海奇而葩。不知何年碧海上,变现出此青莲花。”丘逢甲在诗中描绘了一座雄伟的须弥山,其势向中华而来,到达大海之时展现出奇异的美。
  • 翻译解释:《莲花山吟》的翻译为“不知何年碧海上,变现出此青莲花”,意指这座山不知何时从碧海上显现出来,并化作了一朵青莲花。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脱俗、与世隔绝的境界。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这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 作者经历:丘逢甲是一位有爱国情怀的诗人,曾支持维新变法,并在教育界做出了贡献。他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前途的担忧。
  1. 艺术手法
  • 意境营造:丘逢甲在《莲花山吟》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山、花、天海等自然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 象征意义:山象征着坚强不屈的精神,花则代表着生命的绽放与希望,海气生成青霞,寓意着大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丘逢甲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还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 艺术成就:《莲花山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莲花山吟》作为清代文人丘逢甲的代表作品,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