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台放歌(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凤皇山下凤皇水,流绕凤城水光紫。
东流分出凤皇洲,凤皇台踞洲上头。
我来登台揽八极,海阔天空足寒色。
凤皇已去不我留,落日栖鸦阵云黑。
我闻帝世鸣归昌,三层阿阁红云光。
黄农虞夏忽已没,遂令瑞羽逃南荒。
南荒只今日生事,凤皇亦觉巢无地。
山空水寂遗此台,题额空悬凤皇字。
此字曾额金陵台,山东李白吟诗来。
长安不见见江水,浮云蔽日心何哀?
我生自是东海客,万里行吟海天碧。
无端又共青莲愁,凤去台空怆今昔。
人间谁识百鸟王,故应丹穴犹孤翔。
怪毛邪羽世争诧,钦鴀误作真凤皇。
竹花不实桐叶冻,况复蛮中哀脯凤。
九霄夜踏五色云,白衣偶入才人梦。
荒洲芦荻风萧萧,鲤鱼吹浪寒湘桥。
若教帝囿念灵侣,龙宫零落愁江潮。
此台犹藉青鸟语,不惜千金费江渚。
群鸦早晚纷来朝,如此当时凤栖处。
凤皇山高生玉烟,凤皇之水流珠泉。
迢迢此台自终古,会见骖凤来群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皇台放歌》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作不仅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且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从文学形式上看,《凤皇台放歌》属于古代诗歌的范畴。诗中“凤皇台”作为意象,象征着一种崇高的理想或追求,而“凤皇水”、“凤皇洲”等词汇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这些自然与人文元素的组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和深远意境的文学世界。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诗人丘逢甲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关怀以及对个人理想追求的执着。

从内容层面分析,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凤皇已去不我留,落日栖鸦阵云黑”,反映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过去辉煌文明的怀念。同时,“三层阿阁红云光”则可能隐喻着一种超越现实的信仰或理想,展现了诗人心中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这首诗还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描绘,如“海阔天空足寒色”、“落日栖鸦阵云黑”,这些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情感氛围的感受。同时,通过对比手法的使用(如“凤皇已去不我留,落日栖鸦阵云黑”与“黄农虞夏忽已没”),诗人成功地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凤皇台放歌》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交融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崇高理想的文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来看,它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