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粗得清凉地,遥翠西山已满襟。
落日小桥通懒客,阁铃微雨接孤吟。
扫荷熏柳秋能事,濯足兴歌彼有心。
隐约儿时旧啼笑,龛灯琴韵倘重寻。
水观音亭栏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观音亭栏望》是清末诗人王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王易是一位生活在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尽管关于他的具体背景信息不详,但可以推断其生活于一个文化繁荣、诗歌艺术较为兴盛的时代。
文学形式与内容:王易的这首诗作采用传统律诗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韵,体现了古典诗歌的严谨结构与韵律美。诗中通过描写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诗句意境赏析:《水观音亭栏望》中的“此间粗得清凉地,遥翠西山已满襟”两句,描绘了诗人站在亭栏之上,感受到的自然气息与周围的山色,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宁静感受。”落日小桥通懒客,阁铃微雨接孤吟”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悠扬静谧的氛围,使人仿佛能听到细雨敲打古桥的声音和诗人独自吟诵的情景。
文化背景与社会影响:在清朝末年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借助诗词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王易的这首《水观音亭栏望》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王易的《水观音亭栏望》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色彩。它反映了清末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崇尚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