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闷六首 其六

疆场日蹙想何堪,上下偏安痛剑南。
世事已如唐不振,时文犹作晋清谈。
心伤麦秀生原苦,眼见瓜分死岂甘!
官尚爱钱兵惜命,遗民闻著也深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排闷六首 其六》是宋代诗人王松所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王松,字不凋,号王四十郎,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他不仅在诗坛有较高的成就,还曾在清化寺中设立质库,与当时的文士交游甚密。王松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1. 诗词原文
    疆场日蹙想何堪,上下偏安痛剑南。
    世事已如唐不振,时文犹作晋清谈。
    心伤麦秀生原苦,眼见瓜分死岂甘!
    官尚爱钱兵惜命,遗民闻著也深惭…

  2. 诗句解析

  • 疆场日蹙想何堪:“疆场日蹙”描绘了国家边疆日益受侵的局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不安。“想何堪”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对国家的局势感到无可奈何。
  • 上下偏安痛剑南:“上下偏安”意味着无论是朝内还是朝外,都存在着偏安一隅、不愿抗争的情况。“痛剑南”指的是对于这种局面的情感表达,暗示着诗人对这种偏安状态的不满与愤慨。
  • 世事已如唐不振:“世事已如唐不振”比喻当时的政治局势如同唐朝一样,无法振兴。这里的“唐不振”既指历史上的衰落,也暗含现实政治的无力感。
  • 时文犹作晋清谈:“时文犹作晋清谈”批评当时文人墨客仍沉溺于空洞无物的清谈之中,不务实际。“晋清谈”指晋代的玄学清谈,而这里则讽刺其缺乏实际效果,只是空谈而已。
  • 心伤麦秀生原苦:以古代的“麦秀”之典来隐喻国运衰微,人民遭受苦难。“心伤”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悲伤和对人民的同情。
  • 眼见瓜分死岂甘:直接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瓜分中国的事实,表明诗人对于民族危亡的深刻认识。“死岂甘”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残酷现实的强烈抗议和不忍。
  • 官尚爱钱兵惜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官员贪恋钱财、士兵惧怕牺牲,导致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官尚爱钱”指出官员们贪腐成性,“兵惜命”则描绘了士兵们为了保全性命而放弃抵抗。
  • 遗民闻著也深惭:描述了遗民们听闻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深深的羞愧和自责。“闻著”指的是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行为的看法。“深惭”表达了遗民们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悔恨和自责。

《排闷六首 其六》不仅是一首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状的诗歌,也是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深刻反思的产物。王松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这首诗成为宋诗中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