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将相惯和戎,劫火无端到海东!
懒看人情翻羡瞽,怕闻时事不妨聋。
酒逢世异偏难醉,诗到途穷转不工!
但愿一编常在手,时清敢说老无功!
排闷六首 其二
介绍
《排闷六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陆游,号放翁,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以忧国忧民的情感为特点,深受后人推崇。这首诗作表达了陆游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的感慨与无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公元1125年,卒于公元1210年。他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词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著称。陆游的一生充满坎坷和挑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晚年更是因政治原因而被迫退隐山林,但他从未放弃过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诗作原文:《排闷六首·其二》原文如下:
曾携一剑远从戎,秦赵关河顾盼中。老去功名无复梦,凌烟分付黑头公。
诗意解析:在这首《排闷六首·其二》中,陆游通过“曾携一剑远从戎”展现了自己早年壮志凌云、立志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然而,随着岁月流转,陆游渐渐意识到功业成空,转而感叹自己已经无法再实现昔日的抱负。这里的“老去功名无复梦”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以及对过往梦想的无力回天。
背景考察:陆游的生活经历充满了波折。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曾试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屡试不第。在多次失败后,陆游选择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境之下完成的。
文化价值:陆游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历史、政治和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映,陆游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社会价值。
后世影响:陆游的诗作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后世学者和诗人研究的重要课题。陆游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受到赞誉,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排闷六首·其二》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南宋时代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陆游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时代变迁的反思,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面貌。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