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游潜园(发表于1905年)

醉过西州更怆神,潜园无复昔时春。
忍看石笋镌为柱,况说梅花斫作薪;
临水高楼馀瓦砾,藏山绝业化灰尘!
伤心来去堂前燕,悲语如寻旧主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游潜园》是一首发表于1905年的诗歌,作者是王松。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介绍
  • 王松(1860—1930年),字友竹,号寄生,晚号沧海遗民,是清末晋江人。他不仅在诗界有名,而且喜咏吟,并著有诗集《四香楼余力草》《如此江山楼诗存》和《友竹行窝遗稿》等。
  1. 诗歌原文
    醉过西州更怆神,潜园无复昔时春。
    忍看石笋镌为柱,况说梅花斫作薪;
    临水高楼馀瓦砾,藏山绝业化灰尘!
    伤心来去堂前燕,悲语如寻旧主人。

  2. 诗歌解析

  • 主题情感: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变迁的感慨与哀思。通过对“西州”、“潜园”的提及,诗人唤起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失去的自然美景的怀念。
  • 意象描绘:诗中的“石笋镌为柱”、“梅花斫作薪”形象地描述了自然被破坏、被遗忘的情景。这种对比强烈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心中的痛楚。
  • 象征意义:诗中的“临水高楼”和“藏山绝业”可能象征着某种消逝的文明或失落的梦想,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1. 创作背景
  • 该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晚年的生活经历有关。当时,他可能经历了家园的变迁或是目睹了周围环境的衰落。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思考。
  1. 文学地位
  • 此诗作为王松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王松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也可能是其思想情感的一种集中表达。

《乱后游潜园》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象生动的文学作品,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变迁的忧虑。通过对历史的回顾,王松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传达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珍视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