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兼施夙有心,勤披治谱细搜寻。
广增学舍储楠梓,苦劝居民习织纴。
菽粟有秋差可喜,桑麻被野渐成阴。
规模虽具防中止,劳怨还期众力任。
留别浪穹绅民三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浪穹绅民三首·其二》是清朝王裕承的作品。该诗的原文及翻译、注释、作品赏析等详细信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意义。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作者简介:王裕承(1852—1927),字君巩,号养园老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著有《浪穹小草堂文集》。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其中尤以诗歌著称,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诗歌原文:“教养兼施夙有心,勤披治谱细搜寻。广增学舍储楠梓,苦劝居民习织纴。菽粟有秋差可喜,桑麻被野渐成阴。”此为《留别浪穹绅民三首·其二》中的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期望,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与支持。
主题思想:整首诗贯穿了教化和民生的主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通过描述教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鼓励民众学习和纺织,反映了作者希望提升国民素养、改善民生的愿望。
艺术特色:《留别浪穹绅民三首·其二》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 语言简练:诗句语言质朴,直白易懂,易于理解。
- 结构清晰:诗的结构层次分明,从开头到结尾,逻辑性强,情感饱满。
- 寓意深刻:通过对教育、农业的描述,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期许。
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中国,面临内乱外患,国力衰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裕承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状况以及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心态。
社会影响:王裕承作为晚清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影响力,而且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留别浪穹绅民三首·其二》不仅展示了王裕承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清朝末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