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中泠泉联

水木湛清华,金焦而外,又益名区,却忆向岁经营,江左风流贤大守;
春秋多佳日,簿领余闲,偶来游眺,犹记故乡仿佛,济南潇洒大明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山中泠泉联是一副挂在镇江金山寺外的对联,由清代的沈秉成撰写。这副对联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蕴。下面是对于这副对联的相关介绍:

  1. 历史沿革
  • 历史背景:金山中泠泉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外,原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其地面标高为4.8米。
  • 文人墨客:作为佛教禅宗宝地,金山寺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如沈秉成等。沈秉成在担任江苏常镇通道台期间,对金山寺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研究,留下了这副长联。
  1. 文学价值
  • 意境深远:长联“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展现了对联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将自然的雄伟与佛家的庄严巧妙结合。
  • 文化内涵:对联中的语句如“忆裴头陀江岸披缁”,“卜筑有芳邻”,不仅富有诗意,还融入了佛教禅宗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作者对于宗教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1. 艺术特色
  • 书法艺术:沈秉成的楹联字体遒劲有力,笔势雄健,显示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书风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修养,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文学技巧:对联运用了平仄声调、对仗工整等传统文学形式,使得整副楹联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1. 影响传播
  • 流传至今:这副对联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淀,依然被后人传颂,成为镇江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之一。
  • 教育启迪:沈秉成的这副对联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崇尚自然、尊重文化,同时也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1. 社会价值
  • 旅游吸引:金山中泠泉联已成为金山寺的重要标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 文化认同:通过对联的传播,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金山中泠泉联作为镇江金山寺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同时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