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十二将由都门往蜀诗以送之

碧泛葡萄金叵螺,花前不醉欲如何。
衡湘落雁过春少,巫峡啼猿入夜多。
那得流波随去棹,只应芳草送离珂。
燕山渐远没删近,愁绝纤纤双翠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十二将由都门往蜀诗以送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开京城、前往四川的张十二将的深深不舍和关切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一、诗歌全文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云移汉月随刀尺,风鼓秦川入弦管。
天官动而鬼神哭,瓜田不纳履何人放。
弧矢争驰逐日星,草木皆兵杀气腥。
君去西江隔烟水,芦花又作飞雪景。
晓行夜住乡梦断,秋风吹起洛阳尘。

二、诗词赏析

1. 开篇

  • 诗从“十二门前融冷光”开头,用“融”字形容月光如水,洒在城门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的“融”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美丽,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柔情蜜意,似乎在表达对张十二将的深情款款。
  • “二十三丝动紫皇”,则是通过“动”字来形容月光的变化,仿佛触动了天上的神灵,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庄重。同时,“二十三丝”也可能是指月亮的形状,如新月或弯月,这样的描述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月光的美丽。

2. 描写出征情景

  • “云移汉月随刀尺”中,“云”指的是云朵,而“汉月”则是指明亮的月亮。这句诗通过“云”与“月”的互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壮观的景象:云彩如同被刀割一般移动,而月亮则静静地悬挂在天际,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句诗充满了动感,仿佛可以听到云彩与月亮之间的对话。
  • “风鼓秦川入弦管”中的“风鼓”可能是指风声,而“弦管”则是指乐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风声比作乐器的声音,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风鼓秦川入弦管”也暗示了出征的紧张与严肃,让人感受到出征时的紧张气氛。

3. 表达担忧与不舍

  • “天官动而鬼神哭,瓜田不纳履何人放。”这里的“天官”可能是指天宫的神明们,他们因为张十二将的离去而感到悲伤。而“鬼神哭”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悲痛的氛围,仿佛连神明也为之落泪。同时,“瓜田不纳履何人放”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它意味着在瓜田里不能随便踩踏瓜果,否则会被认为是偷盗的行为。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哲理,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矩与禁忌。
  • “弧矢争驰逐日星,草木皆兵杀气腥”中,“弧矢争驰”形容战场上箭矢如飞,战士们奋力向前冲锋,而“逐日星”则进一步强调了战斗的激烈程度。这里的“草木皆兵”则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意为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人,形容极度恐慌。在这里,诗人借用了这个典故来形容战场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草木之间仿佛都弥漫着杀气。

4. 描写家乡与离别

  • “君去西江隔烟水,芦花又作飞雪景”中,“西江”可能是指长江的西面部分,而“隔烟水”则暗示了两地相隔遥远。这里的“芦花”则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常用于形容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芦花随风飘散的场景,表达了对张十二将离别时那凄凉而又美丽的景色的赞美之情。
  • “晓行夜住乡梦断”中,“晓行夜住”描述了张十二将白天行军,夜晚休息的情况,这种忙碌而又辛苦的生活使得他难以安眠。而“乡梦断”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思念之情,仿佛他的梦境也被切断了一般。这里的“梦断”不仅仅是指梦境的结束,还暗示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5. 尾联表达祝愿与期待

  • “秋风吹起洛阳尘”中,“洛阳尘”可能是指洛阳的土地或者尘土等,这里的“秋风吹起”形象地描绘了秋风的吹拂。而“洛阳尘”则给人一种古老而沧桑的感觉,似乎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这里的诗句通过描绘秋天的风与洛阳的尘土相结合的场景,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历史感。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张十二将未来旅途顺利、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张十二将由都门往蜀》不仅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杜甫通过对张十二将出征前后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