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青溪旅夜

情脉脉。
扁舟频作秦淮客。
秦淮客。
柳边残雨,水边残笛。
红栏桥下秋潮急。
梨花门巷长相忆。
长相忆。
乌啼凉月,夜深人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秦娥·青溪旅夜》是诗人王昶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词:

  1. 作者背景
  •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朝文学家,以词作闻名于世,著有《春融堂集》《琴画楼词钞》《湖海诗传》《湖海文传》《明词综》等。
  • 词的成书时间:具体成书时间未详,但根据王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推测,此词可能在其晚年时期创作。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忆秦娥·青溪旅夜》是王昶的作品,原文如下:
情脉脉。扁舟频作秦淮客。  
秦淮客。柳边残雨,水边残笛。  
红栏桥下秋潮急。梨花门巷长相忆。  
长相忆。乌啼凉月,夜深人寂。  
  • 译文:扁舟频繁地在秦淮河上漂泊,作为过客。秦淮河畔的柳树边飘落着残雨,水边的船夫吹奏着凄凉的笛声。桥下的江水随着秋天的脚步急促涌动,而那梨花盛开的门巷总让人难以忘怀。夜晚,乌鸦的啼叫声伴随着清冷的月光,使得整个夜晚显得格外寂静。
  1. 词的意境与情感
  • 意境:词中的“扁舟”与“秦淮客”形象地描绘出游子的行踪与心境,体现了词人的孤独与漂泊感。
  • 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尤其是“长相忆”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王昶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社会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昶的创作多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以及对时代的感慨。
  • 个人经历: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官员,王昶在官场中历经起伏,可能因此更能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苦,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王昶在词中巧妙地使用了多种意象,如“残雨”“残笛”“秋潮”“乌啼”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美,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 语言风格:王昶的词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寥寥数语便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高超技艺。

《忆秦娥·青溪旅夜》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更是王昶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王昶的文学成就,也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