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 胥江夜泊

一溪碎雪,十里残阳,吴市初夜。
倦客乌篷,斜泊姑胥城下。
绿槛官桥排雁齿,红帘妆阁分鸳瓦。
傍荒祠,看灵旗半卷,怒涛如乍。
况正值、梅边寒紧,珠络藏香,元夕近也。
月上灯街,几许钿车罗帕。
卖酒楼台人擪笛,传柑门巷衣飘麝。
写吟笺,作升平、水天闲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倦寻芳·胥江夜泊》是清代诗人王昶的作品,通过描绘吴市初夜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具体介绍如下:

  1. 作品原文:《倦寻芳·胥江夜泊》全文如下:一溪碎雪,十里残阳,吴市初夜。倦客乌篷,斜泊姑胥城下。绿槛官桥排雁齿,红帘妆阁分鸳瓦。傍荒祠,看灵旗半卷,怒涛如乍。况正值、梅边寒紧,珠络藏香,元夕近也。月上灯街,几许钿车罗帕。卖酒楼台人擪笛,传柑门巷衣飘麝。写吟笺,作升平、水天閒话。
  2. 诗词赏析:《倦寻芳·胥江夜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胥江夜泊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同时,通过对比“元夕”和“珠络藏香”,表达了对过去繁华岁月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3. 写作背景:《倦寻芳·胥江夜泊》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诗人王昶在苏州胥江边经历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这个夜晚不仅给他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触动了他的心灵,使他不禁产生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4. 艺术特色:王昶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官桥比作雁齿,将红帘妆阁比作鸳瓦,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体现了王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倦寻芳·胥江夜泊》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