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赠刘青岑明府 其二

江南初买棹,乘暇复登临。
斜日明沅水,春云接桂林。
相过卑湿地,未废短长吟。
夙昔猗兰操,愿言聆玉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沙赠刘青岑明府其二》是一首由王戬创作于宋代的五言律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刘青岑的深厚情谊及其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王戬,字梦谷,生于清湖北汉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副贡生,一生涉历南北,虽终无所遇,但他的诗文书画皆工,其诗才横溢,有《突星阁诗集》。
  2. 诗歌原文
    江南初买棹,乘暇复登临。斜日明沅水,春云接桂林。
    相过卑湿地,未废短长吟。夙昔猗兰操,愿言聆玉琴。
  3. 诗词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江南初买棹,乘暇复登临。”这两句诗通过“买棹”与“登临”两个动作展示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 人文情怀表达:“斜日明沅水,春云接桂林。”这里,“斜日”与“春云”不仅描绘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景色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沅水”与“桂林”则是中国著名的山水画题材,这里的使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反映了他追求高洁人格的精神寄托。
  • 情感表达深化:“相过卑湿地,未废短长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尽管生活环境较为艰苦,但诗人并未放弃文学创作,依然坚持着诗歌吟咏的传统美德。
  • 艺术追求体现:“夙昔猗兰操,愿言聆玉琴。”最后一句中的“猗兰操”和“玉琴”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和谐美好人生的一种向往。
  1. 历史背景:《长沙赠刘青岑明府 其二》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更为明显。王戬作为一名进士出身的文人,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2. 思想意义:《长沙赠刘青岑明府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思想意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人在诗中对崇高理想和高雅情趣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这种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3. 艺术价值:从艺术角度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精细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在刻画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感方面,诗人展现了极高的技巧和深刻的内涵。此外,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要求,又能够深入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震撼。
  4. 文化传承:《长沙赠刘青岑明府 其二》不仅是王戬个人的文学作品,更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追求和艺术追求,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这样的经典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脉络。

《长沙赠刘青岑明府 其二》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流传至今,更因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被后人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