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文叔北上

万里征尘拂袂初,骊歌促别意何如?
已看蜀道非难上,谁说长安不易居。
作客仍依王俭幕,故交好借惠施书。
知君负米缘情切,早寄乡音慰倚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文叔北上》是清代诗人王恪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万里征尘拂袂初,骊歌促别意何如?已看蜀道非难上,谁说长安不易居?作客仍依王俭幕,故交好借惠施书。知君负米缘情切,早寄
  2. 诗句解析
  • 首句“万里征尘拂袂初”:描绘了主人公踏上征程时的壮阔景象,扬起的尘土象征着旅途的辛苦与不易,而“拂”字则传达出一种轻拂的动作,形象地刻画了行者的刚毅与坚定。
  • 次句“骊歌促别意何如”:通过对比出征前后的环境与心情,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在古代中国,骊山的骊歌常常被用来象征告别,这里的使用增加了诗句的意境和深度。
  • 第三句“已看蜀道非难上”:表明主人公对即将面临的艰难路途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甚至认为蜀道并非那么难以克服。这种自信与勇气反映了诗人对局势的洞察及个人的坚定信念。
  • 末句“谁说长安不易居”:直接回应了开头的疑问,即有人认为长安(当时的首都)并不适宜居住。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作者对政治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 结句“作客仍依王俭幕,故交好借惠施书”:描述了自己在异乡仍然依赖旧友,并从友人那里借阅书籍来获取知识的情景。这不仅展示了深厚的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 结句“知君负米缘情切,早寄”:这里用到了“负米”一词,原指因年老体衰而需承担家庭生计之重,此处可能暗喻朋友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远行。而“早寄”则表示希望友人能早日完成使命,安全归来。
  1. 主题思想
  • 国家责任与个人情怀: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行程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个人情感。
  • 友情与互助:诗人在异乡仍不忘旧友,通过书籍传递知识,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 对政治现实的批判与思考:通过对长安不易居住的描述,隐含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担忧与批判。

王恪的《送杨文叔北上》不仅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篇,更是一首饱含深意的政治抒情诗。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还透露了他对国家、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立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