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恪
【解析】 此诗为咏史诗。首句“风节容城仰”,即赞椒山(指张柬之)的节操与才能,其人以“容城”自居,故称“风节”。诗人称赞他为政清廉,敢于直谏,有“风节”。第二句“斜阳凭轼时”,写诗人凭车轩眺望,夕阳西下,景色十分美好,但想到自己的处境,不免生出无限感慨。第三句“疏成十罪定”,用典,《汉书.五行志》载:武帝征和元年,诏求直言,东方朔等百余人上书言事,被汉武帝全部封存。后因“疏”字谐音“书”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万里征尘拂袂初 释义:形容旅途中尘土飞扬,诗人的衣袖也被扬起。 赏析:这句话描绘出一幅壮阔的北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行的期待和对未知旅程的准备。 2. 骊歌促别意何如 释义:骊歌(一种古代的歌曲)在这里指代离别时的歌声,催促着别离的意境。 赏析:使用骊歌这一意象,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色彩,也象征着告别的时刻。 3. 已看蜀道非难上 释义:蜀道指的是四川境内的险峻山路
解析: 1. 水宿风餐里,栖栖过此生。 - 注释:在水面上住宿,风中吃饭,匆匆度过这一生。 - 赏析: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漂泊不定的感慨。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往往无法安居乐业,只能随波逐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2. 米原无帖乞,碑信有雷轰。 - 注释:本来没有食物来请求(救济),但碑石却能引来雷声。 - 赏析:这里的“米原无帖乞”意味着诗人虽然身处困境,却依旧坚韧不拔,努力求生
《石鼓》 石鼓,古代一种用于刻石的器物。石鼓文是指刻在石鼓上的文字,是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石鼓文的内容主要是记事和记载战争、祭祀等方面的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译文: 当年的岐阳猎火红,大书深刻配《车攻》。 奇文人嗜《三苍》并,盈数天亏九鼎同。 歌托韩苏参史笔,辞超秦汉系王风。 重搜残臼成完璧,千古辉煌太学中。 注释: 1. 当日岐阳猎火红
【译文】 五代时期战乱纷争,天下大乱人心惶惶。 天意要拨乱反正,主上潜生暗中谋划。 祈祷营光以驱除祸乱,曾经得到神谶感到惊奇。 仓卒之间授给黄袍,酬答先帝素志心愿。 绸缪金匮背负遗盟,辜负了北征的誓言。 最令人怜惜的是,当年师出无名,只能北征而归。 【注释】 ①寄题陈桥驿:作者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题写这首诗。陈桥驿,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是后周太祖郭威建立宋朝时所经过的地方
彭城遇宗弟大尹佐 一脉斯文气味长,共君世系出莆阳。 枝柯自信原同本,天地如何使异乡。 唐宋家声曾梓谱,彭城风雨幸连床。 春来傥有池塘梦,莫惜新诗寄远将。 注释: 1. 一脉斯文气味长:指的是家族中世代相传的文学气质和才华。斯文,指文雅、学问;气味,指气质、才华。 2. 枝柯自信原同本:意思是家族的后代们对自己的根和源有着坚定的信心,认为自己与祖辈是血脉相连的。 3. 天地如何使异乡
风节容城仰,斜阳凭轼时。 疏成十罪定,狱借二王辞。 大鸟前朝墓,披鳞异代祠。 病中虚拜荐,钦挹起馀思。
五代干戈苦战争,天心拨乱主潜生。 营光久应焚香祝,检点曾传得谶惊。 仓卒黄袍酬素志,绸缪金匮负遗盟。 最怜永弃幽燕地,当日师名是北征
万里征尘拂袂初,骊歌促别意何如? 已看蜀道非难上,谁说长安不易居。 作客仍依王俭幕,故交好借惠施书。 知君负米缘情切,早寄乡音慰倚闾
一脉斯文气味长,共君世系出莆阳。 枝柯自信原同本,天地如何使异乡。 唐宋家声曾梓谱,彭城风雨幸连床。 春来傥有池塘梦,莫惜新诗寄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