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绳低,铜漏咽。
人向湘楼别。
似水柔情,此际那堪说。
剧怜碧玉瓜时,丹珠床上,都惆怅、翠华销歇。
真悽绝。
持赠九曲连环,临岐莫遣玦。
一望湘波,湘山更重叠。
从教身化湘烟,泪沾湘竹,梦亦逐、潇湘云月。
祝英台近 湘中别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湘中别思》是清代著名文人王士禛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而且通过深情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详细介绍《祝英台近·湘中别思》:
作者简介: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他是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王士禛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他的祖父王象晋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父亲王士禄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文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士禛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家族传统的影响。
作品原文:《祝英台近·湘中别思》,玉绳低,铜漏咽。人向湘楼别。似水柔情,此际那堪说。剧怜碧玉瓜时,丹珠床上,都惆怅、翠华销歇。真凄绝。持赠九曲连环,临岐莫遣玦。一望湘波,湘山更重叠。
词句解析:
- 玉绳低,铜漏咽:用天文象征离别之景,低垂的玉绳和哽咽的铜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别离的痛苦。
- 人向湘楼别:描述人物在湘楼分别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 似水柔情,此际那堪说:形容离别时的心境,如同流水般温柔却难以言表。
- 剧怜碧玉瓜时,丹珠床上:比喻别离的场景如同珍贵的碧玉和丹珠一样珍贵,但却难以长久。
- 都惆怅、翠华销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不舍,翠华即指女子的发髻,销歇则意味着消失或结束。
-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作品中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景观,如“玉绳”、“铜漏”、“湘楼”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情感深沉:王士禛的词作往往情感深沉,善于通过对景物的细节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慨,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语言优美:王士禛的语言清新脱俗,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又有散文的自由流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造诣。
- 文化背景与影响:
- 王士禛生活在清代,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 《祝英台近·湘中别思》作为王士禛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王士禛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现代价值与启示:
- 情感表达:《祝英台近·湘中别思》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具有启发意义。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往往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王士禛的词作可以作为一种借鉴。
- 文化传承:这首词不仅是王士禛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通过学习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灵感。
《祝英台近·湘中别思》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佳作,王士禛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考,将个人的哀愁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得这首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从中领悟到更为广阔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