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翁三五嬉晴沙,残僧闲关如退衙。
黄芦苦竹隐缺岸,水荭往往飘残花。
濠濮会心岂在远,便可泛宅仍浮家。
水关上接鲍丘水,伯圭战地啼寒鸦。
卓老一抔没荆棘,惟怜文采兼奇葩。
古人于此两寂寞,高枕且听风炉茶。
漕河如林万樯立,负城时送回帆挝。
仿佛扁舟落吾手,背痒欲倩鸟爪爬。
病鹤触笼翅翎短,老随鸡鹜吁可嗟。
安得十洲纵汗漫,排空一气凌云霞。
通州水月庵三用清虚堂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通州水月庵三用清虚堂韵”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七言诗作品。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渔洋山人等,山东新城人,是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成就极高,被誉为一代正宗,但后人也对他的才力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通州水月庵三用清虚堂韵》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意境的景象:三五日,凫翁在晴沙上嬉戏;残僧的寺院如同刚刚结束公务的衙门一样,安静而有序。黄芦苦竹隐映着残缺的岸边,水荭花随风飘落,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美丽。
此诗通过精细的自然景观描写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濠濮会心岂在远”,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远离尘世,而是存在于日常之中,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美好。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悟,正是王士禛作为“一代诗人宗匠”的重要标志。
《通州水月庵三用清虚堂韵》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也传达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与平静的生活态度,反映了王士禛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