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南浦地,险阻控三巴。
恶少仍雕面,通侯各建牙。
何人饲豺虎,吾道一龙蛇。
鼓角寒城暮,江流卷白沙。
万县有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万县有感》是清朝著名诗人袁枚的作品。该诗作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当时诗人任上江知县,在万县任职期间,目睹万县的繁荣景象以及当地人民的艰苦生活,深感其不公。诗中表达了他对于社会不平和人民疾苦的深刻感慨。
全诗内容如下:
万山围里一江流,
万县繁华似锦秋。
百姓饥寒谁得知?
官仓空自满如油。
这首诗通过对万县繁华景象的描绘,反衬出人民生活的困苦。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文学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艺术手法:袁枚在《万县有感》中运用了典型的对比手法,将万县的繁华与百姓的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情感更加强烈。同时,诗人还巧妙地使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诗人通过对万县繁华与百姓贫困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官场的腐败。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评,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袁枚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这种关注和批评,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影响:《万县有感》作为袁枚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现了袁枚的诗歌才华,更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之一。
《万县有感》不仅是袁枚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