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题依斗亭

西荒万里见岩林,空谷跫然有足音。
四面峰峦皆在眼,两头箫管坐当心。
高陵深谷几兴废,明月清风无古今。
一石醇醪消永日,夜深时听老龙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题依斗亭》是清朝诗人王树楠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品原文
  • 诗句内容:《再题依斗亭》的原文如下:“西荒万里见岩林,空谷跫然有足音。四面峰峦皆在眼,两头箫管坐当心。高陵深谷几兴废,明月清风无古今。”这些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美和历史沉淀的场景。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王树楠运用了精湛的意象和隐喻技巧,如“岩林”、“足音”、“箫管”,以及“高陵”、“深谷”等,都巧妙地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感和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以及对时间流逝无法逆转的无奈。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该诗作写于清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可以推测为乾隆或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文人多以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 作者生平:王树楠(1734—1806),字子乔,号梦楼,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尤以山水画和诗词见长。
  1. 作品影响
  • 文学史地位:《再题依斗亭》作为清朝诗歌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它不仅体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 读者反响: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和赞赏。许多现代研究者和爱好者仍然对这首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清代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文化繁荣,文人辈出。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尤其是诗歌、书画等方面的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环境: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背景下,王树楠的创作活动得到了良好的支持和鼓励。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题依斗亭》是一首集自然美、历史哲思于一体的经典古诗。它不仅是王树楠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理解。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