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滩

短篙入手似长镵,八节滩头一字帆。
江受石侵云半仄,沙经卤渗水微咸。
舱中药草松潘雪,筏上苔衣瓦屋杉。
如此山川转东去,峨嵋仙子太思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根滩》是晚清诗人毛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光绪年间。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时期社会的现实与文人的忧思。

毛澄(1843-1906),字叔云,号翰丰,四川仁寿县人。《稚澥诗集》是其遗留的诗文集。毛澄的仕途并不平坦,他曾担任山东定陶、历城、泰安等县知县,并在滕县任上去世。作为进士出身,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竹根滩》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都十分丰富,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首句“短篙入手似长镵”便将读者带到了一幅江边劳作的画面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使用竹篙的辛勤劳动。诗中的“八节滩头一字帆”则展现了长江险峻的自然风貌,同时暗示了行船的艰难。而“江受石侵云半仄,沙经卤渗水微咸”两句,更是将自然的严酷展现得淋漓尽致,既表现了长江水的咸味,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深刻的感受。

《竹根滩》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它还深刻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诗中提到的“如此山川转东去,峨嵋仙子太思凡”,不仅描述了地理环境的变迁,更暗含着社会变革的隐喻。这种从自然景观到社会现实的转变,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力。

《竹根滩》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反思。它让我们得以一窥清朝末年的社会风情,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领略到毛澄的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汲取对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