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摺扇(乙丑)

数茎湘竹饰霜纨,宜画宜书更耐观。
自有冰心能却暑,每逢热客便生寒。
拂来素腕风三面,展出吟怀月半丸。
最是寻春闲觅句,烦君摇遍碧阑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摺扇(乙丑)》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方仁渊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方仁渊,又名思梅,字耕霞,生于道光二十四年,逝世于民国十六年,享年八十三岁。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都值得深入了解,尤其是他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和在文学上的创作。
  1. 作品原文:《咏摺扇》是一首描写折扇的七言律诗。诗中以生查子的形式咏叙了摺叠扇,通过描绘扇子的色彩、材质和造型,诗人巧妙地展现了优雅与精美的气质。

  2. 诗歌内容解析

  • 色彩与材质:诗中描述了扇子的多种颜色和材质,如宫纱蜂、宝扇鸾和琼枝等形象,这些形象不仅表达了扇子的美观,也突出了其与宫廷文化的关联。
  • 造型与美感:诗歌通过描述扇子的形状和折叠的方式,传达出一种优雅和精细的美。例如,“拂来素腕风三面”和“展出吟怀月半丸”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扇子在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美。
  • 情感表达:诗歌不仅仅是对折扇的物理特性的描述,更是通过这些特性引发的情感共鸣。如“自有冰心能却暑,每逢热客便生寒”等句子,表现了扇子在炎热夏天给予的清凉和在寒冷冬天带来的心灵慰藉。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宫纱蜂”、“宝扇鸾”等形象,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性意象,它们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使整首诗充满了古典美的氛围。
  • 形式创新:使用生查子的形式咏叙摺叠扇,这种形式的新颖之处在于它能够将静态的物品与活泼的画面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情感深沉:通过对折扇细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物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咏摺扇(乙丑)》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清末文人生活和审美趣味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