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边诗九首 其一 辽东

铁岭迢迢接锦川,关城三面绕烽烟。
春深秣马蒲河北,秋老连营木叶前。
沧海旧闻通运舶,金州谁解议屯田。
诸军自失横江险,白草黄沙暗朔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旧边诗九首·其一·辽东》是清代诗人方还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事的紧张,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生活深切的关怀。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铁岭迢迢接锦川,关城三面绕烽烟。
    春深秣马蒲河北,秋老连营木叶前。
    沧海旧闻通运舶,金州谁解议屯田。
    诸军自失横江险,白草黄沙暗朔天。
  2. 诗歌翻译
  • 这首诗描绘了辽东地区的景象和边塞战争带来的影响。”铁岭迢迢接锦川”形容的是辽东与中原的距离之远,而”关城三面绕烽烟”则描绘了边疆烽火连天的紧张局势。
  • “春深秣马蒲河北”和”秋老连营木叶前”则反映了边塞士兵生活的艰苦以及秋季来临时草木凋零的景象。
  • “沧海旧闻通运舶”表明海上运输仍然畅通无阻,而”金州谁解议屯田”则反映了金州的农业生产问题,可能因为战乱导致屯田无法进行。
  • “诸军自失横江险”暗示了军队在失去防御优势的情况下处境艰难,而”白草黄沙暗朔天”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边疆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
  • 诗中的“铁岭迢迢接锦川,关城三面绕烽烟”不仅表达了地理位置的遥远,也象征着边防线上的危机四伏。
  • “诸军自失横江险”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忧虑。
  1. 作者简介
  • 方还(1698-1770),字蓂朔,广东番禺人,贡生。他是清朝中期的诗人,曾与沈德潜等相交厚。
  • 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写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当时北方边疆的形势紧张,战事频繁。方还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文人,写下了这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

方还的《旧边诗九首·其一·辽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领略到方还的文学才华,还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