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还
旧边诗九首·其四 大同 马头北去是云中,极目川原处处通。 绕镇卫城分十五,沿边都阃辖西东。 颓垣正接葫芦月,旷野长吹雕鹗风。 闻道频年还调戍,诸臣何策建奇功? 注释与译文 诗句注释: - “马头北去是云中”:指马头向北的方向是云中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附近)。云中郡在清代属于重要的军事重地,地理位置优越,是通往蒙古的要道。 - “极目川原处处通”:极目远望
旧边诗九首 其五 山西三关平列势逶迤,日落连城鼓角多。 帐外深烟迷众堡,营前孤月坠长河。 赤山寒谷惊逢燧,青冢秋原入骆驼。 谁使总戎移逸地,偏头空旷牧人过。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析: - “三关平列势逶迤,日落连城鼓角多”:描述了三座关口并排而立,地势连绵不断,随着太阳落下,远处的城墙和战鼓声此起彼伏。 - “帐外深烟迷众堡,营前孤月坠长河”:描绘了帐幕之外弥漫的浓烟遮蔽了周围的城堡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第1句注释:万全八驿接神京,上谷千年汉将营。 - 这一句描述了万全地区的八个驿站与京城的紧密连接,以及上谷地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汉将营。 - 第2句注释:地险旌旗藏杀气,山盘鼓角壮军声。 - 这一句描绘了地势险要的环境,旌旗在暗处飘扬,似乎隐藏着杀气,而山上的鼓声和号角声则增强了军队的士气和声势。 - 第3句注释:边歌竟日来红石,铁骑中宵度赤城。 -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北平雄镇翼幽燕,千里潮河朔漠连。 司马高台闻夜吹,卢龙古塞入秋烟。 开疆竞说分三卫,筹国何因弃外边。 叹息宁封南徙后,遂令烽火达甘泉。 蓟州(今天津市蓟县),是元太祖所建,为元代的边防重镇。“蓟州”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雄镇翼幽燕”,意思是蓟州作为北边的重镇,如同鸟翼一样庇护着幽燕地区。“千里潮河朔漠连”,意思是蓟州与潮河、朔漠相连,地势险要
注释: 1. 旧边的诗九首之一,题目是“辽东”。 2. 铁岭迢迢接锦川,关城三面绕烽烟。 3. 春深秣马蒲河北,秋老连营木叶前。 4. 沧海旧闻通运舶,金州谁解议屯田。 5. 诸军自失横江险,白草黄沙暗朔天。 译文: 在辽东地区辽阔的土地上,我看到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辽东地区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山脉、河流、平原、丘陵交织在一起。 这里的气候也很复杂,春季温暖而湿润,秋季凉爽而干燥。
【注释】 秋:秋季。平原:指中原大地。动鼓鼙:击打战鼓。鸣,声音。劲:猛烈。低:低沉。汉家:指汉朝的边防部队。营垒:军事防御工事。沿山后:沿着山脉的后面。秦郡:即秦州城(今甘肃省秦安县),为古陇西郡治所在。川原:河流和平原。征调:征召。戍士:守卫边疆的士兵。□计:计谋、策略。蒸黎:泛指百姓。徘徊:犹豫不决,不决。谁为守:谁来防守?花马池:在今宁夏中卫县西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作品
【注释】 镇城:即今宁夏。贺兰,山名。开,开通。筚篥(bǐlì),古代西域乐器。朝走马:指黄河在冬天结冰,可以放马过河。云迷:形容云雾迷漫。蕃庶,指蕃人或少数民族。蹂践:蹂躏。方略,计谋。靖边才:治边才能。 【赏析】 诗的首联是说镇城西依傍贺兰山,满目尽是沙漠飞沙,笳声哀怨。诗人以“开”字起笔,描绘了一幅苍茫雄浑的画面,给人以悲凉之感。 颔联描写的是黄河冰合,人们骑马过河;红寺夜登,只见云雾迷离
这首诗是唐代李德裕的名作,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镇海楼 独立危城城上楼,层层遥接大荒秋。 三条江色来千里,四面山光尽十洲。 东海鸡鸣红日拥,南溟鹏徙白云流。 试观百粤声名盛,离火文明贯斗牛。 1. 镇海楼 - 独立危城城上楼:描述一座位于城墙之上的高楼,象征着诗人的高瞻远瞩和豪情壮志。 - 层层遥接大荒秋:描绘了远处山峦层叠,与秋天的景色遥相呼应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下面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风急荒原落雁声,西河霜气逼严城。 风急,形容风吹得很猛,声音很大。荒原落雁声,指大雁在荒原上飞过时发出的叫声。西河,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严城,指的是坚固的城池。 金笳几处秋乘障,铁马连群夜点兵。 金笳,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号角。秋乘障,意为秋天的时候,军队驻扎在边境上,用来防御敌人。铁马,指铁制的战马
榆林四望黄沙际,千里连墩绝塞天。 榆林位于黄土高原上,四面环山,黄河流经此处,形成了一片广袤的沙漠地带。这里地势险要,是古代边防的重要关隘。 夹道陈兵横套口,长城环堑绕延川。 在榆林附近的道路两旁,驻扎着众多的军队,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线。这些军队负责保卫边疆,防止敌人入侵。而长城则是一道重要的防御工事,环绕着延川地区,保护着这片土地。 徙边御史筹无缺,折色司农计苟全。 为了守卫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