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北去是云中,极目川原处处通。
绕镇卫城分十五,沿边都阃辖西东。
颓垣正接葫芦月,旷野长吹雕鹗风。
闻道频年还调戍,诸臣何策建奇功?
旧边诗九首·其四 大同
马头北去是云中,极目川原处处通。
绕镇卫城分十五,沿边都阃辖西东。
颓垣正接葫芦月,旷野长吹雕鹗风。
闻道频年还调戍,诸臣何策建奇功?
注释与译文
诗句注释:
- “马头北去是云中”:指马头向北的方向是云中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附近)。云中郡在清代属于重要的军事重地,地理位置优越,是通往蒙古的要道。
- “极目川原处处通”:极目远望,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道路和河流纵横交错,无一不畅达。川原指的是广阔的平原地区,此处用来形容大同周边的地形特点。
- “绕镇卫城分十五”:环绕着镇和卫城的地方有十五座,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这些城池的分布情况或者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
- “沿边都阃辖西东”:沿着边境的地区都被一位都阃(即地方长官)所管辖,这体现了当时边疆管理的复杂性和严密性。
- “颓垣正接葫芦月”:倒塌的城墙部分与葫芦形状的月亮相连接。这里的葫芦月可能是指月亮的形状或者通过月亮象征某种意境。
- “旷野长吹雕鹗风”:广阔的荒野上,可以长时间听到雕鹰的叫声。雕是一种猛禽,通常生活在高耸的悬崖或峭壁上,而鹗则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猛禽,两者的叫声都象征着勇猛和力量。
- “闻道频年还调戍”:听说每年都有士兵被调回城镇居住,这是为了解决边防士兵长期驻守边疆带来的生活问题。
- “诸臣何策建奇功”:各位大臣有什么策略能够建立杰出的功勋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当前边疆安全形势的担忧,也暗示了需要有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译文:
马头北去是云中郡,视野开阔无障碍,四周川流不息。周围镇卫城分布均匀,共有十五座,它们分别守护着东西南北方向。残破的城墙仿佛与月亮相连,辽阔的原野上,常常能听到鹰击长空的声音。听闻每年都有士兵因驻守边疆而被调回城镇居住,朝廷内外都在寻求如何建立不朽的功绩。
赏析
这首《旧边诗九首》中的第四首《大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清代初期边疆的军事布局和文化景观。通过对大同的描述,诗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策略,也透露出对国家安定和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
诗中“马头北去是云中”一句,描绘了云中郡作为军事重镇的位置,强调了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接着,“极目川原处处通”展示了大同周边的广袤平原和河流交织的自然景观,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颂扬。而“绕镇卫城分十五”则具体提到了卫城的数量和分布,这种细致的描写增强了读者对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
诗中还多次提及与天空、月亮相关的意象,如“葫芦月”、“长吹雕鹗风”,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也可能寓意着边疆的苍茫与壮美,以及士兵们英勇不屈的精神风貌。此外,通过对频繁调军戍守的场景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边防将士生活条件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安宁的祈愿。
结尾处的“闻道频年还调戍,诸臣何策建奇功?”提出了对当前边防形势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这不仅是一首诗歌的艺术表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表达。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军事防御状况,更折射出作者对于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历史的注脚,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