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孙传樾联

停云京国,听雪章门,更经话雨秦淮,往事怕重论,老我空挥双眼泪;
湛露鸾纶,观风豸绣,正展凌霄鹏翼,降年胡不永,知君难忘七旬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孙传樾联》是张之洞创作的一副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包含两个或多个对仗工整、意义相映的句子。这种文学形式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还能展现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下面将详细介绍《挽孙传樾联》: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又称广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有《张文襄公全集》。其作品多反映了他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情操,同时亦不乏艺术才华。
  • 创作目的:对联的创作往往旨在寄托情感,抒发志向,或是用于某种特定的场合。张之洞的这副对联可能是在其朋友或亲族去世后所写,用以缅怀故人并激励后人。
  1. 文本内容
  • 上联:“宗悫堕马竟戕生,虚予期望乘长风破巨浪之志。”这里“宗悫”是指南朝时期著名的将领宗悫,他少年时曾因坠马而死,但留下了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印象,此句表达了一种对英雄未能实现伟大抱负的哀叹与惋惜。
  • 下联:“汪锜虽殇亦何恨,怜汝未能执干戈卫社稷而亡。”这里提到的“汪锜”可能指的是南宋名将岳飞的部将汪锜。汪锜虽然战死沙场,但他忠于国家,没有选择用武器保卫家邦。这个句子通过对比英雄的牺牲与未能完成的使命,表达了对英勇者的敬仰和对其未竟事业的遗憾。
  1. 文化价值
  • 对联艺术: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要求上下联在音韵、字数、结构和意义上都要相互对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张之洞的这副对联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统一。
  • 情感表达:通过对联,作者表达了深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含蓄,能够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张之洞作为晚清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副对联便是其中的代表,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 社会反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同时,它也展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文化情怀。

除了以上关于《挽孙传樾联》的介绍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和欣赏这副对联:

  • 阅读原文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 研究对联的历史演变,理解不同朝代对联的特点;
  • 分析对联中的典故和引用,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 探讨文人墨客如何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 学习如何创作自己的对联,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挽孙传樾联》不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一幅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简练而意蕴深远的文字,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生、历史和理想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副对联都是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挖掘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