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日霜

土床入夜气,骨冷火不温。
起视手种花,委仆墙篱根。
早霜才一夕,不缓须臾恩。
穷边无林柯,后凋谁与言。
柔条爱戕伐,悼惜同兰荪。
回忆故乡暖,万里伤征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七日霜》是清代诗人方式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孤寂的秋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温暖和征人伤魂的情感。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方式济(1676—1717),字沃园,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他因《南山集》案株连,随父戍边黑龙江,卒于戍所,所至必考核古迹,工诗,有诗集《述本堂诗集》。
  • 文学成就:方式济的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文学史上,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1. 诗歌原文
    土床入夜气,骨冷火不温。
    起视手种花,委仆墙篱根。
    早霜才一夕,不缓须臾恩。
    穷边无林柯,后凋谁与言。
    柔条爱戕伐,悼惜同兰荪。
    回忆故乡暖,万里伤征魂。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的前四句“土床入夜气,骨冷火不温。起视手种花,委仆墙篱根。”通过对比“土床”与“火温”,以及“手种花”与“委仆墙篱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环境的冷清,也暗示了内心的孤寂。
  • 情感流露:接下来的诗句“早霜才一夕,不缓须臾恩。穷边无林柯,后凋谁与言。”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哀愁。这里的“后凋”意味着植物在霜冻中凋零,无法与其他树木相比,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与悲哀。
  • 主题思考:结尾两句“柔条爱戕伐,悼惜同兰荪。”则进一步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这里的“悼惜”不仅是对生命凋零的哀悼,也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同时,“同兰荪”可能指的是诗人在边塞之地种植的花草,这些植物的凋零象征着诗人心中那份对故乡温暖的怀念。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方式济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八月十七日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它见证了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