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合肥至霍山途中杂咏

四月春犹在,残花几处红。
短墙茅屋闭,绝涧板桥通。
林密雾成雨,山空松自风。
向来人迹少,樵唱白云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合肥至霍山途中杂咏》是清代诗人方孔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还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主题与背景
  • 自然描写:诗歌通过对四月春日景象的描绘——残花几处红、林密雾成雨等,展现了自然界在季节变换中的美态。
  • 人文环境:诗句中提及“短墙茅屋闭,绝涧板桥通”,反映了旅途中简陋而宁静的乡村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1. 艺术手法与特色
  • 意象选择:作者善于运用意象,如“短墙茅屋闭”和“绝涧板桥通”等,通过具体的景物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情感。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清新淡雅,符合五言律诗的传统韵律和节奏,同时不失生动活泼。
  1. 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
  • 情感寄托: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于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 哲思融入:诗中也隐含着某种哲理思考,如人迹少、樵唱白云中,反映出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自合肥至霍山途中杂咏》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所蕴含的哲理思考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一部值得关注和赏析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