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江杂诗 其七

恶湿偏宜燥,孤高性独成。
托根从石骨,结缕挂雕楹。
野烧不须畏,春风应有情。
爰居下流者,污辱总偷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伊江杂诗》的第七首《其七》,是清代诗人方士淦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伊江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文环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伊江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诗中“恶湿偏宜燥,孤高性独成”一句,生动地刻画了伊江水的独特性质——既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又能展现出其高洁的品质。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界规律的尊重和理解。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体裁,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南山插云里,北岸近城边”、“沃土原宜谷,疏流可溉田”,通过这些具体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之中。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伊江水的壮美景色,也暗含了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从思想情感上分析,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伊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诗中的“爱居下流者,污辱总偷生”一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那些被社会边缘化、遭受不公正待遇者的同情与关注。这种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清朝时期,国家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也相对开放,文人墨客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和思考自然、人生等哲学问题。因此,方士淦在创作《伊江杂诗》时,既有可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和个性色彩。

《伊江杂诗》的第七首《其七》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伊江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他对正义和人性的坚守。无论是从艺术手法、思想情感还是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都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