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淦
【解析】 此诗是作者为边塞战事而作。前四句写赵充国,后四句写边塞战事。 第一句:“安得”,怎能,如何得到。“赵充国”,汉名将,字宜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武帝时以功封营平侯,元狩年间任中郎将、护羌校尉,后任未央卫尉、凉州刺史。他善于抚循士卒。在安定地区击败匈奴右贤王,平定西域,巩固汉朝对西域的统治,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汉书·赵充国传》载:“充国为人谦恭慈惠,行不逾矩;进止有节
【注释】 《杂诗》共二十首,这是第四个方面。 “承平五十载”,承:承袭,指唐朝;平:治平,太平;五十载:指唐朝统治中国50年。这一句写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耕凿六千家”,指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劳动者有6000多家。这一句写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 “回纥常栖寺”,回纥: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泛指边疆各族。常:经常,总是。栖:居住,栖息。寺:佛寺。这一句写边疆各族经常来唐都长安朝见皇帝
《雪海冰山路》 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 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 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 一、诗句翻译 1. “鹰声偏善引”:形容鹰的叫声中带有引导之意,暗示着某种指引或帮助。 2. “马骨却怜多”:表示马匹的尸骨让人感到怜悯,可能因为马儿在旅途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3. “唯有天垂险”:只有天空显得有些危险,可能暗示了前方的道路充满艰难与挑战。 4. “能教地不颇”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尔岂通黄教,偏将祸福兴。 - 注释: 这里“黄教”指的是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一个以黄色为标志的教派。诗人在这里用“通黄教”暗示自己信仰或参与某种宗教活动。 - 赏析: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某种特定宗教活动的参与或信仰,可能是对某个宗教团体或教义的认同。 2. 圆身工宛转,捷足任骞腾。 - 注释: “圆身”可能指的是某种宗教仪式中的身体姿势,而“骞腾”则形容行动迅速
【注释】: 有鸟能知气,飞从两地分。 冬来同白雪,春至似乌云。 星月还栖树,风霜自乐群。 防边依圣世,真不愧鸦军。 译文: 有一种鸟能感知到四季的变化,冬天和春天都能找到栖息的树丛。 它与冬天的白雪为伍,在春风中翩翩起舞。 它像星星一样闪耀,像月亮一样皎洁。 这种鸟生活在边疆,依靠着神圣的时代生活。 它们真是真正的乌鸦军队,从不感到羞耻。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人喻物,赋予动物以人的品格
【注释】 1. 义烈媲睢阳:指唐朝的名将李光弼,因在睢阳与安史叛军血战时被俘,宁死不屈,最后壮烈殉国。后因以“义烈媲睢阳”为忠臣义士的代称。 2. 英风镇异方:指唐朝将领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时功勋显著,故有英风。后因以“英风镇异方”为功臣的代称。 3. 三朝膺铁券:唐初规定,功臣受封赐勋官者,皆给铁券,子孙世袭。 4. 两代沥忠肠:指唐朝的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父子。他们父子二人都曾受皇帝恩赏
注释: 1. 草泽浩无边,山环大海圆:草泽无边无际,山环绕着广阔的大海。 2. 驻师李广利,留碣汉张骞:驻军李广利的驻地,留下汉时张骞的遗迹。 3. 路可移瓜戍,川敷引马泉:道路可以延伸到瓜州的戍所,水源可以引流到马泉。 4. 巡防两无碍,经画仰前贤:巡视防御没有妨碍,规划建设仰赖先贤的智慧。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
注释:浩浩的伊江水,春天来临波浪拍打天。南山插入云里,北岸靠近城边。沃土原是适宜种植谷物的地方,细流可以灌溉农田。难道需要权子母来调节,浪费了水衡的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伊江河畔生机勃勃、繁荣兴旺的景象。前两句写江水的浩渺和春浪的拍打,形象地勾勒出伊江的壮阔景象。第三四句写伊江南面是高耸入云的南山,北面则是紧邻城的北岸。第五六句写伊江两岸的土地肥沃,适宜于种植谷物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匹马西来万里游" - 关键词: 马、西来、万里 - 译文: 独自一匹马向西行进,经历了万里的旅途。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骑马西行的情景,表达了他远离家乡,独自旅行的心情,以及对于未知旅途的期待和冒险精神。 2. "飘飘心迹似轻鸥" - 关键词: 飘飘、心迹、轻鸥 - 译文: 我的心灵飘荡,如同轻快的海鸥。 - 赏析: 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心境的自由和超脱
这首诗是诗人在登天山时,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态度。下面是逐句释义: 1. 拔地苍松几万重,凉飙吹到白云峰。 - "拔地苍松几万重":形容天山的山势高峻,如同无数层叠的苍松耸立。 - "凉飙":指清凉的风。 - "白云峰":指的是山顶云雾缭绕的山峰。 2. 登临欲放乾坤眼,得句能消块垒胸。 - "登临欲放乾坤眼":诗人想要站在高处,放眼四望,让心灵得到释放。 - "乾坤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