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赵充国,边屯尽力筹。
稼通秋塞迥,水引雪山流。
烽燧虽云息,仓箱尚可忧。
荒垣多旷土,使者亟须谋。
【解析】
此诗是作者为边塞战事而作。前四句写赵充国,后四句写边塞战事。
第一句:“安得”,怎能,如何得到。“赵充国”,汉名将,字宜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武帝时以功封营平侯,元狩年间任中郎将、护羌校尉,后任未央卫尉、凉州刺史。他善于抚循士卒。在安定地区击败匈奴右贤王,平定西域,巩固汉朝对西域的统治,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汉书·赵充国传》载:“充国为人谦恭慈惠,行不逾矩;进止有节,家居修洁,子孙孝谨……自度无功劳,不封不以为过。”
第二句:“边屯”,边境的驻军。《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乃发车骑二万五千,出金城,诣临洮,过浩亹,奄至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结营而营田。”
第三句:“稼通秋塞迥”,庄稼长到了秋天,边塞的旷野一片茫茫。“稼”,庄稼。“秋塞迥”,指边塞的旷野。
第四句:“水引雪山流”,水从山里涌出来,一直流向远方。“水引”,指泉水。“雪山流”,指雪山上的雪化成了河水。这句说,虽然有泉水,但山上的积雪还在融化,所以河水还是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第五句:“烽燧虽云息”,烽火台里的报警信号早已停止。“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用的土堡或木堡,形如高塔,白天燃烟,晚上举火,用以报告敌人入侵的消息。“虽云息”意思是说,虽然烽火台的信号已经停止,但仍然需要警惕。
第六句:“仓箱尚可忧”,粮食仓库和箱子里还存着不少粮草。“仓箱”即粮仓和箱子。
第七句:“荒垣多旷土”,荒芜的墙头上长满了荒草。“垣”指墙头。这句说,虽然粮食储备充足,但荒凉的墙头却长满了草。
第八句:“使者亟须谋”,使者急切地需要制定战略。“使者”,指使者,即朝廷派遣的军事参谋。“亟须”即急需。这句说,尽管边疆局势紧张,朝廷派出的军事参谋也迫切需要制定战略。
这首诗的注释应该包含:
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②“赵充国”,西汉时期的名将,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因战功被封为营平侯。③这首诗写的是唐朝时期边疆的战事。④这首诗是岑参对战争的担忧与对将士们的同情。
【赏析】
本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岑参生活在唐玄宗、肃宗时代,一生经历坎坷。他曾长期生活在西北边疆,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非常熟悉,对那里的人民生活和战斗情况非常了解,因而能从广阔的背景上描绘边寨风光,表现边塞生活。岑参的这首《安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
此诗是作者为边塞战事而作。前四句写赵充国,后四句写边塞战事。
第一句:“安得”,怎能,如何得到。“赵充国”,汉名将,字宜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武帝时以功封营平侯,元狩年间任中郎将、护羌校尉,后任未央卫尉、凉州刺史。他善于抚循士卒。在安定地区击败匈奴右贤王,平定西域,巩固汉朝对西域的统治,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为人谦恭慈惠,行不逾矩;进止有节,家居修洁,子孙孝谨……自度无功劳,不封不以为过。”
第二句:“边屯”,边境的驻军。《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乃发车骑二万五千,出金城,诣临洮,过浩亹,奄至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结营而营田。”
第三句:“稼通秋塞迥”,庄稼长到了秋天,边塞的旷野一片茫茫。“稼”,庄稼。“秋塞迥”,指边塞的旷野。
第四句:“水引雪山流”,水从山里涌出来,一直流向远方。“水引”,指泉水。“雪山流”,指雪山上的雪化成了河水。这句说,虽然有泉水,但山上的积雪还在融化,所以河水还是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第五句:“烽燧虽云息”,烽火台里的报警信号早已停止。“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用的土堡或木堡,形如高塔,白天燃烟,晚上举火,用以报告敌人入侵的消息。“虽云息”意思是说,虽然烽火台的信号已经停止,但仍然需要警惕。
第六句:“仓箱尚可忧”,粮食仓库和箱子里还存着不少粮草。“仓箱”即粮仓和箱子。
第七句:“荒垣多旷土”,荒芜的墙头上长满了荒草。“垣”指墙头。这句说,尽管粮食储备充足,但荒凉的墙头却长满了草。
第八句:“使者亟须谋”,使者急切地需要制定战略。“使者”,指使者,即朝廷派遣的军事参谋。“亟须”即急需。这句说,尽管边疆局势紧张,朝廷派出的军事参谋也迫切需要制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