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五十载,耕凿六千家。
回纥常栖寺,汾阳此建牙。
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
绳武推英嗣,勋名讵有涯。
【注释】
《杂诗》共二十首,这是第四个方面。
“承平五十载”,承:承袭,指唐朝;平:治平,太平;五十载:指唐朝统治中国50年。这一句写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耕凿六千家”,指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劳动者有6000多家。这一句写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
“回纥常栖寺”,回纥: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泛指边疆各族。常:经常,总是。栖:居住,栖息。寺:佛寺。这一句写边疆各族经常来唐都长安朝见皇帝、进贡物品。
“汾阳此建牙”,汾阳郡:唐朝时设置的一个郡,今山西临汾一带。这两句写唐朝皇帝在汾阳府建立军帐、处理事务。这一句是说,唐玄宗在这里设立节度使,管理地方军事。
“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独”:独自、单独。“苛政”:苛刻的政治。“尤沐”:犹言蒙受、承受。“圣恩”:神圣的恩德、恩惠。这两句写唐玄宗革除残暴的政治,蒙受神圣的恩惠。
“绳武推英嗣”:绳:约束,控制;武:武力或威势;英:英勇;嗣:继承,后继。“绳武推英嗣”指唐玄宗控制军队,选拔英勇的人为继承人。这一句写唐玄宗用武力控制军队,选拔英勇的人为继承人。
“勋名讵(jù)有涯”,“讵”:岂,难道;“涯”:边际,界限。这一句写唐玄宗的功勋永无止境。这一句写唐玄宗功勋永远不可限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繁荣、边疆各族归附、民族关系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景象。
诗的第一句“承平五十载”,承平:安定和平。五十载:50年。这一句写作者所见到的社会景象。作者看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大唐王朝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到处是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第二句“耕凿六千家”,“耕”:耕种;“凿”:开掘;“六千家”:6000多户。这两句写作者所见到的农田景象。作者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业得到很大提高,农民们辛勤劳作,开垦了许多良田。
第三句“回纥常栖寺”,“回纥”: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泛指边疆各族。“常栖”:经常、总是。“寺”:佛寺。这两句写作者所看到的边疆地区的景象。作者看到,边疆各族经常到长安来朝拜皇帝、进贡物品。长安城是唐朝政治中心,也是各民族交往的场所。
接下来两句“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独”:独自、单独。“苛政”:严苛的政治。“尤沐”:受到、蒙受。“圣恩”:神圣的恩赐、恩德。这两句写作者所看到的政治状况。作者看到,唐玄宗革除了严苛的政治,蒙受了神圣的恩赐。
下面四句“绳武推英嗣”,“绳武”:约束、控制。“推”:推举、推崇。“英嗣”:英勇、杰出的后代。这一句写作者所看到的人才选拔情况。作者看到,唐玄宗通过严格选拔,推举出一批英勇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最后四句“勋名讵(jù)有涯”,“讵”:难道、哪里。“涯”:边际、限度。这四句写作者的感慨。作者认为,唐玄宗的功勋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可限量。
整首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作者借咏史抒发感慨,歌颂唐玄宗的治国功绩,同时对开元盛世作了高度的评价和颂扬,表达了作者对于盛唐时代的热爱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