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纪游十首 其四

石磴凌危常过鹿,溪流成坎细生鱼。
珍珠帘卷当晴昼,寒雨垂垂下碧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山纪游十首·其四》是清朝诗人孔毓玑的诗词作品,其中描述了作者游览龙山时的所见所感。《龙山纪游十首·其四》不仅是对景物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作者情感的真实记录。以下将对这首诗词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孔毓玑:孔毓玑(约1695—1773),字仲达,号潜庵,又号石帆老人,山东曲阜人,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诗作以意境宏大、气势磅礴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词原文
  • 清·孔毓玑《龙山纪游十首·其四》:
    石磴凌危常过鹿,
    溪流成坎细生鱼。
    珍珠帘卷当晴昼,
    寒雨垂垂下碧虚。
    猿啼远岸树,
    鸟宿近滩洲。
    不道龙山好,
    空为画里游。
  1. 诗词鉴赏
  • 自然描写: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自然画卷。从“石磴凌危常过鹿”到“珠帘卷当晴昼”,诗人不仅展现了龙山的险峻与美丽,还捕捉到了自然界中动物的动态。
  • 人文情怀:“猿啼远岸树”与“鸟宿近滩洲”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深切关怀。
  • 艺术特色:孔毓玑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珍珠帘比喻为晴天的景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1. 创作背景
  • 《龙山纪游十首》是孔毓玑游览龙山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这些诗词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1. 诗词赏析
  • 意象运用:在《龙山纪游十首·其四》中,孔毓玑巧妙地运用了自然元素和生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珍珠帘卷当晴昼”一句中的“珍珠帘”不仅指代了龙山的美景,也暗喻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 意境营造:整首诗通过对龙山的细致描绘,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空间的艺术世界。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眼中的龙山之美。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孔毓玑的诗词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 教育意义: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可以增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龙山纪游十首·其四》作为孔毓玑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游记,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