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黄葆元联

含悲孰若我多,十九年尊酒论交,匪但同门直骨肉;
入梦还疑君在,二千石专城待治,奈方揽辔忽丘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黄葆元联》是清代诗人于云赞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哀痛之情。下面将具体解析这副对联的内容、创作背景及历史影响:

  1. 内容概述
  • 上联:”含悲孰若我多,十九年尊酒论交,匪但同门直骨肉” 描绘了作者与黄葆元在长久岁月中深厚的友情,以及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其中“含悲孰若我多”意味着作者对黄葆元的深厚感情和无法言表的悲痛。
  • 下联:”入梦还疑君在,二千石专城待治,奈方揽辔忽丘山” 则反映了黄葆元因公职繁忙,未能及时与朋友相聚,同时透露出他因公务繁忙而暂时离开的无奈与遗憾。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于云赞,字夔仲,出生于慈利人,是光绪乙酉拔贡,曾任攸县教谕等职务。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其诗作中,有《迎曦堂诗存》流传于世。
  • 时代背景:清代中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于云赞的《挽黄葆元联》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挽黄葆元联》作为一副对联,不仅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特色。对联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作品的流传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 社会意义:该对联反映了晚清时期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起伏与挣扎,通过个人经历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文化心态。它不仅是对故人的怀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和记录。

《挽黄葆元联》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刻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成为研究清代文化与文学的重要文献。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副对联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历史的沉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