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难甘枥,叹人生,浮沉郎署,当几两屐。
国耻匈奴犹未灭,持楫渡江谁击?
莫相对咨嗟行役。
惨淡鱼龙惊夜舞,更气吞万里飞书檄。
看试手,补天裂。
男儿到此心如铁。
转征轮辚辚四角,故人长别。
三日长安花似锦,应念京华倦客。
知远望依然愁绝。
宛转离怀无限恨,恐相逢梦里惊华发。
将赠策,重呜咽。
贺新郎 丁酉送陈简庵赴泰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丁酉送陈简庵赴泰西》是清代诗人丁惠康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其全篇如下:
老骥难甘枥,叹人生,浮沉郎署,当几两屐。
国耻匈奴犹未灭,持楫渡江谁击?
莫相对咨嗟行役。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创作背景来看,丁惠康的《贺新郎·丁酉送陈简庵赴泰西》是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丁酉年所作。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清朝正在逐步稳固其统治,而陈简庵则远赴西方,这无疑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诗人通过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别、远赴他乡的关切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思考。
从艺术特色上讲,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丁惠康诗歌的风格特点。诗中“老骥难甘枥”一句,用“老骥”比喻自己或友人,表达了一种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仕途的无奈和辛酸。“持楫渡江谁击?”则是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前途的迷茫。
从文学价值上看,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在文学史上,丁惠康以此类诗歌为代表,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贺新郎·丁酉送陈简庵赴泰西》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反映清代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特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对社会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