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斋鼓琴涉意成咏 其二

审音在识微,郑卫遂以判。
遐心原太始,常恐宫羽换。
昌黎昔致慨,无由见真滥。
及兹千载遥,累黍那可按。
成亏亦已悟,张弛聊把玩。
缮性得和平,抱膝寄萧散。
沉思独尔为,庶用明冲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寓斋鼓琴涉意成咏·其二》是清朝丁惠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透露出他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丁惠康,字元礼,号霁园。他的生平事迹在历史资料中鲜有记载,但从其创作的内容来看,他是一位生活在清代的诗人。
  1. 诗歌原文
    逸豫谢尘事,廓落鲜馀欢。丝桐张高秋,绕指鸣哀弹。急弦无懦响,寡和含凄酸。咏叹复沉吟,不觉夜向阑。
  • “逸豫谢尘事,廓落鲜馀欢。”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淡泊,以及他在音乐中找到的精神寄托。
  • “丝桐张高秋,绕指鸣哀弹。”通过音乐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音乐深沉情感的描绘,丝桐代表着乐器,高秋暗示着秋天,表达了一种凄凉之美。
  • “急弦无懦响,寡和含凄酸。”描述了演奏时紧张而激烈的氛围,以及缺乏伴奏的悲凉感。
  • “咏叹复沉吟,不觉夜向阑。”表达了作者在音乐中的沉思与感慨,直至夜深人静才停歇。

丁惠康的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还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通过对《寓斋鼓琴涉意成咏·其二》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