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音在识微,郑卫遂以判。
遐心原太始,常恐宫羽换。
昌黎昔致慨,无由见真滥。
及兹千载遥,累黍那可按。
成亏亦已悟,张弛聊把玩。
缮性得和平,抱膝寄萧散。
沉思独尔为,庶用明冲澹。
译文:
我住在书房,弹着琴,心中思绪万千,就写成了这首诗。
审音在识微,郑卫遂以判。
遐心原太始,常恐宫羽换。
昌黎昔致慨,无由见真滥。
及兹千载遥,累黍那可按。
成亏亦已悟,张弛聊把玩。
缮性得和平,抱膝寄萧散。
沉思独尔为,庶用明冲澹。
注释:
寓斋鼓琴涉意成咏 其二:寓斋中弹琴并写下诗篇。
审音在识微,郑卫遂以判:审查音乐的细微之处就能发现它的本质,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因此被区别开来。
遐心原太始,常恐宫羽换:我原本的心远在太初时代,常常担心五音中的宫和羽会相互更换。
昌黎昔致慨,无由见真滥:过去韩愈曾对此表示感慨,但无法看到真正的混乱。
及兹千载遥,累黍那可按:如今已经过去了一千年,那些琐碎的事情是无法追究的。
成亏亦已悟,张弛聊把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有所领悟,也可以用来娱乐消遣自己。
缮性得和平,抱膝寄萧散:通过修炼性情得到平和,抱着膝盖表达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
沉思独尔为,庶用明冲澹:独自沉思时,我会努力做到清静淡泊。
赏析:《寓斋鼓琴涉意成咏》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是作者在书房里弹奏琴时即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于生活态度的感悟。
诗的前两句“审音在识微,郑卫遂以判”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他认为音乐的精髓在于细微之处,而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因此而被区别开来。这里的“郑卫”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乐舞流派,分别代表了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卫国,它们的风格迥异,各有特色。而“审音”则是对音乐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只有真正理解了音乐的细微之处,才能发现其背后的真实含义。
“遐心原太始,常恐宫羽换”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音乐的理解。他担心音乐中的宫和羽会相互替换,这反映了他对音乐变化无常的感叹。同时,这也表达了他对艺术形式的变迁和更迭的担忧,认为艺术应该保持其原有的特质和风格,不应轻易改变。
“昌黎昔致慨,无由见真滥”回顾了韩愈曾经对这种忧虑表示感慨,但并未找到解决之道。这表明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无奈和遗憾。
随后,“及兹千载遥,累黍那可按”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遥远和不可追溯的感慨。这里的“千载”指的是千年的时间跨度,暗示了历史的长久和变迁之快;“累黍”则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十粒米。这句话意味着即使经历了千年的时光,那些琐碎的事情仍然是无法追究的。
接下来的四句“成亏亦已悟,张弛聊把玩”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成功和失败都有所领悟的态度。无论是成功的辉煌还是失败的低谷,他都愿意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这里的“成亏”指的是事物的盛衰变化,而“张弛”则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的起伏波动。作者通过这样的比喻,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最后两联“缮性得和平,抱膝寄萧散”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通过修炼性情可以到达和平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要通过抱膝来寻求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这里的“萧散”是一种闲适、自在的状态,与“抱膝”一词相结合,更显得悠然自得、超脱尘世。
《寓斋鼓琴涉意成咏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歌。诗人通过对音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领悟和追求,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生活和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