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

昨接尺素书,言近在吴兴。
洗耳苕水滨,叩舷歌采菱。
何图志不遂,策蹇还就徵。
辛苦路三千,裹粮复赢幐。
夜驱燕市月,晓踏卢沟冰。
京雒多文人,一贯同淄渑。
分题赋淫丽,角句争飞腾。
关西有二士,立志粗可称。
虽赴翘车招,犹知畏友朋。
傥及雨露濡,相将上诸陵。
定有南冠思,悲哉不可胜。
转盻复秋风,当随张季鹰。
归咏白华诗,膳羞与晨增。
嗟我性难驯,穷老弥刚棱。
孤迹似鸿冥,心尚防弋矰。
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
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是顾炎武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生平
  •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还深刻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 作品背景:顾炎武在这首诗中通过表达自己的遭遇,抒发了对仕途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在诗中提到的“昨接尺素书”,意味着接到了一封信,可能是来自朋友或上级官员的书信,内容涉及自己在吴兴的处境。
  1. 诗意解析
  • 旅途艰辛:诗人描述了从吴兴到燕京的旅途经历,包括长途跋涉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这体现了诗人在追求仕途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 文人交往:诗中提到“京雒多文人”,表明诗人在北京等重要城市与许多文人有过交流。这反映了他在官场中的社交圈,以及文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 志向与抱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即不满足于现状,有远大的志向,但现实却常常让他感到挫折,甚至有时被迫放弃理想。
  1. 艺术特色
  • 情感深沉:顾炎武的诗情感深沉,能够触动人心。他在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是顾炎武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 哲理思考: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外,诗人在诗中也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例如,他通过对文人生活的观察和反思,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顾炎武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这样的作品,反映了明代末年社会政治动荡背景下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命运的沉浮,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哲学启示:顾炎武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方式。他的作品启示读者,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应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和价值。

《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诗歌,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的一种记录和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可以领略到顾炎武深邃的文学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人生困境时坚持自我、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