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东六首 其五

羲仲殷东方,伶伦和律管。
阴崖见白日,黍谷回春暖。
柔橹下流凘,轻车度危栈。
草木皆欣欣,不觉韶光晚。
大造虽无私,薰莸不同产。
奈此物性何,鸠化犹鹰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赴东六首 其五”是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作品之一,该诗主要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诗人简介
  •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晚号石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改革家。他致力于推动学术和文化的进步,尤其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他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社会弊端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1. 诗歌原文:
    羲仲殷东方,伶伦和律管。阴崖见白日,黍谷回春暖。柔橹下流凘,轻车度危栈。草木皆欣欣,不觉韶光晚。
  •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从羲仲(即冬至)开始,到伶伦(古代乐官)制作律管,再到春天阳光下的农田美景。诗人用“柔橹”、“轻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景象。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
  1. 诗句解读
  • “柔橹下流凘”,这里的“凘”可以理解为艰难或困苦,意味着诗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困难。“轻车度危栈”,则反映了诗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草木皆欣欣”,虽然表面上看是在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但实际上也可能是诗人对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一种隐喻。
  1. 思想内容
  • 顾炎武的诗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自然景观上,更多的是表达他对时局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间接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担忧。他认为尽管大自然充满了生命力,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时间的宝贵,忘记了及时行乐的重要性。
  1. 文学价值
  • 顾炎武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赴东六首》中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文献。

“赴东六首 其五”不仅展示了顾炎武作为诗人的艺术成就,更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顾炎武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