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送申公子涵光

十载相逢汾一曲,新诗历落鸣寒玉。
悬瓮山前百道泉,台骀祠下千章木。
登车冲雨马频嘶,似惜连钱锦障泥。
并州城外无行客,且共刘琨听夜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送申公子涵光》是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而且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许。具体介绍如下:

  1. 诗作原文:十载相逢汾一曲,新诗历落鸣寒玉。悬瓮山前百道泉,台骀祠下千章木。登车冲雨马频嘶,似惜连钱锦障泥。并州城外无行客,且共刘琨听夜鸡。

  2. 诗作赏析:顾炎武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人情的温暖。诗中的“悬瓮山前百道泉,台骀祠下千章木”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美丽的图景,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同时,诗人通过“登车冲雨马频嘶,似惜连钱锦障泥”这一描写,传达了对旅途艰辛的同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最后,“并州城外无行客,且共刘琨听夜鸡”则以壮阔的边塞景象作为结尾,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3.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顾炎武借吟咏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个人理想,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4.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顾炎武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此外,诗歌的节奏明快,语言简练,既有北方雄健之风,又有南方细腻之态,体现了顾炎武独特的艺术风格。

  5. 历史影响:《雨中送申公子涵光》不仅是顾炎武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后人广泛传颂。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国家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顾炎武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雨中送申公子涵光》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顾炎武及其时代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