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谒天寿山陵

诸陵何崔嵬,不改苍然色。
下蟠厚地深,上峻青天极。
佳气郁葱䓤,灵长讵可测。
云何宫阙旁,坐见獯东偪。
空劳牲醴陈,微寘神岂食。
仁言人所欣,盗言人所惑。
小修此陵园,大屑我社稷。
朅来复仲春,再拜剪荆棘。
臣子分则同,骏奔乃其职。
区区犬马心,愧乏匡扶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谒天寿山陵》是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敬畏之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再谒天寿山陵》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诗作,更是反映了诗人顾炎武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与创作时期
  •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景范,号华峰,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著述,其著作涉及经学、史学、地理等诸多领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再谒天寿山陵》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康熙二十一年左右。这一时期的顾炎武已步入老年,但并未完全放弃学术追求。他的这一创作活动,既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的体现。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诸陵何崔嵬,不改苍然色。:这句诗描绘了众多帝王陵墓的雄伟壮观,尽管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着一种古朴而庄严的美感。”崔嵬”形容山峰高耸,”苍然色”则描绘出山色的苍老而不失壮丽。
  • 下蟠厚地深,上峻青天极。:进一步描绘了这些陵墓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它们所象征的崇高地位。”蟠”意味着环绕或盘踞,”厚地深”则形象地表达了陵墓所在之地的深厚和广阔。”青天极”则强调了天空的高远和陵墓的崇高。
  • 佳气郁葱䓤,灵长讵可测。:这里”佳气”指的是陵墓中蕴含的神秘而美好的气息,”郁葱䓤”则形容这种气息的浓郁和生机勃勃。”灵长讵可测”则是对这种超自然力量无法用常理完全解释的一种感慨。
  • 云何宫阙旁,坐见獯东偪。:这里的“云何”是一种反问,表达的是对于现实状况的无奈和困惑。”宫阙旁”可能指的是陵墓周围的景象或氛围,而”坐见獯东偪”则暗示着某种不祥之兆或危机的存在。
  • 空劳牲醴陈,微寘神岂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献祭仪式的反思和批评,即即使付出了牺牲,神灵也不会得到满足。”微寘”可以理解为轻微或者微不足道的奉献,”食”在这里有接受的意思。
  1. 诗歌主题与深层含义
  • 《再谒天寿山陵》的主题是对古代帝王陵墓的敬畏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通过对古代陵墓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现实的忧虑。
  • 诗歌中的“仁言人所欣,盗言人所惑”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对社会的影响。”仁言”代表着正面的价值观念,而”盗言”则指负面的诱惑或欺骗。这反映了诗人对道德选择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1. 文学价值及影响
  • 《再谒天寿山陵》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顾炎武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 这首诗作为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学者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使其成为研究顾炎武思想的重要文献,同时也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再谒天寿山陵》不仅是顾炎武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其对历史与现实深刻洞察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顾炎武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以及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