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君二载馀,无从问君处。
苍苍大泽云,漠漠西山路。
神物定不辱,精英夜飞去。
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他日过吴门,为招烈士魂。
燕丹宾客尽,独有渐离存。
寄薛开封采君与杨主事同隐邓尉山并被获或曰僧也免之遂归常州
介绍
《寄薛开封采君与杨主事同隐邓尉山并被获或曰僧也免之遂归常州》是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生平:顾炎武,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之一。顾炎武一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反对宦官权贵,曾参加抗清起义。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都主张经世致用,其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密,文情并茂。
诗歌原文:
苍苍大泽云,漠漠西山路。
神物定不辱,精英夜飞去。
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他日过吴门,为招烈士魂。
燕丹宾客尽,独有渐离存。
诗意解析:诗中“苍苍大泽云,漠漠西山路”描绘了诗人站在大泽之上远望的景色,表达了一种孤独和迷茫的情感。“神物定不辱,精英夜飞去”则反映了诗人对某种神圣之物的期待和信仰。“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中的“延陵”指的是东晋时期著名隐士王徽之,他的心志高洁,不愿出仕,而他的故乡姑苏(苏州)则有梧桐树,象征着他的精神归宿。最后两句“他日过吴门,为招烈士魂”意味着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再次来到苏州,召唤那些忠诚于国家、英勇献身的烈士的灵魂。
艺术特色:顾炎武的诗歌在内容上追求真实与深刻,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动人。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不失个人的情感色彩。顾炎武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为他的政治和学术成就,也因为他在艺术表达上的独到见解和创新。
历史背景:顾炎武的诗歌创作是在明朝灭亡之后,面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社会影响:顾炎武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寄薛开封采君与杨主事同隐邓尉山并被获或曰僧也免之遂归常州》不仅是顾炎武个人文学创作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顾炎武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才华,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