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兴颂歌

昔在唐天宝,禄山反范阳。
天子狩蜀都,贼兵入西京。
肃宗起灵武,国势重恢张。
二载收长安,銮舆迎上皇。
小臣有元结,作诗颂大唐。
欲令一代典,风烈追宣光。
真卿作大字,笔法名天下。
磨厓勒斯文,神理遗来者。
书过泗亭碑,文匹淮夷雅。
留此系人心,枝撑正中夏。
先公循良吏,海内推名德。
驱马复悠悠,分符指南极。
遐眺道州祠,流览浯溪侧。
如见古忠臣,精灵感行色。
匪烦兼两载,不用金玉装。
携此一纸书,存之贮青箱。
以示后世人,高山与景行。
天运有平陂,名迹更存亡。
宝弓得堤下,大具归西房。
旧物犹生怜,何况土与疆。
却念蒸湘间,牧骑已如林。
西南天地窄,零桂山水深。
岣嵝大禹迹,万木生秋阴。
一峰号回雁,朔气焉得侵。
恐此浯厓文,苔藓不可寻。
藏之箧笥中,宝之过南金。
此物何足贵,贵在臣子心。
援笔为长歌,以续中唐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唐中兴颂歌》是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作品

《大唐中兴颂歌》,全称“大唐中兴颂歌”,是由唐代著名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篇赞颂唐朝中兴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历史和书法艺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顾炎武,字宁人,号去伪,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散文家。他在明亡后,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著述,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如下:“昔在唐天宝,禄山反范阳。天子狩蜀都,贼兵入西京。肃宗起灵武,国势重恢张。二载收长安,銮舆迎上皇。小臣有元结,作诗颂大唐。欲令一代典,风烈追宣光。真卿作大字,笔法名天下。磨厓勒斯文,神理遗来者。书过泗亭碑,文匹淮夷雅。留此系人心,枝撑正中夏。”
  • 翻译版本:“昔日唐朝在天宝年间,安禄山在范阳造反。唐玄宗被迫逃离成都,叛军进入长安城。唐肃宗在灵武起兵抗敌,国家逐渐恢复元气。两年后收复长安,唐肃宗亲自迎接唐玄宗回宫。小臣元结写诗歌颂大唐,希望能够继承前朝风范,传承其光辉历史。颜真卿书写此诗,书法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底。诗中提及的泗亭碑文,与淮夷地区的书法艺术相提并论。”
  1. 文学价值
  • 《大唐中兴颂歌》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文人对历史的记载,而且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其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1. 书法艺术贡献
  • 颜真卿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闻名于世,他在此诗中的书法表现尤为突出。《大唐中兴颂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书法艺术的杰作。颜真卿的笔法雄浑有力,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世广泛研究和传颂。
  1. 历史意义
  • 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现实。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描述,展示了国家从衰败到复兴的艰难过程,以及人民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1. 现代影响
  • 《大唐中兴颂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对现代汉语诗歌创作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使这部作品成为研究唐代文化的窗口,对现代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大唐中兴颂歌》不仅是顾炎武对唐代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它以优美的文字和高超的书法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